戏剧家洪深:用剧作支援抗战 12天赶写一部三幕剧

作者|李萱华
  • 故事人物
    • 洪深
    • 马彦祥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人民政协报
  • 发表时间
    • 2015-07-09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了,当大家都在忙着安排今后的前途时,洪深却用12天赶写了一部三幕剧《鸡鸣早看天》。

3.jpg

田汉(右)洪深(中)郑君里(左)

1894年12月31日,戏剧家洪深出生。他是我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导演,剧作家,戏剧批评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洪深和袁牧之、于伶等在上海演出了《保卫卢沟桥》。第二年,洪深和金山、冼星海等组成“上海救亡演剧二队”,率队到徐州、开封、洛阳、郑州等城市演出。

1938年洪深到武汉,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6处第1科上校科长,主管戏剧、音乐。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洪深与田汉、阳翰笙、夏衍等一起组织了扩大宣传周的演出活动。不久,洪深与郭沫若等将汇集于武汉各救亡演剧队改编为10个抗敌演剧队和5个救亡宣传队、一个孩子剧团,进行短期集训后,奔赴各战区宣传抗日。

歌颂人民群众的抗战必胜信心

武汉沦陷后,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从武汉到重庆。193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教导团成立,洪深任教导团副团长,共有团员30人,归第三厅领导。教导团实行学习与工作并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团员们除学习戏剧概论、编剧、表演艺术、音乐、舞美等专业知识外,主要负责在重庆及成渝公路一带从事抗日宣传。

洪深率领教导团第1期学员由重庆出发,沿途作实验巡回演出。在沿途,洪深发现很多地方都在“抓壮丁”,而国民党的大小官吏则通过抓壮丁趁火打劫,大发国难财。为了揭露国民党官吏的丑恶行径,歌颂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必胜信心,他在巡回演出途中构思,创作了四幕话剧《包得行》。

话剧《包得行》,通过无业游民包占云卖身顶替壮丁的故事,揭露国统区在抓壮丁中的种种丑行,歌颂人民的抗战热情,展示了抗战的光明前途。剧本写包占云无家无业,游手好闲,好吹牛,爱捣乱。他既痛恨抽壮丁的舞弊行为,却又以卖壮丁混饭吃,成了壮丁油子。但是,包占云毕竟是个小老百姓,无论他混、他玩、他骂、他闹,他都逃不了被人欺压、摆布的命运。只有人民的抗战热情,才真正教育了他,使他主动报名重上前线,因为抗战,看到了他的“包得行”,抗战一定会成功。剧中还以夸张辛辣的讽刺手法,塑造了一个昧了良心、借抽壮丁发国难财的周保长的形象。

把汪精卫的汉奸卖国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1940年,洪深在复旦大学期间,创作了两个独幕话剧,一是《醉梦图》,一是《樱花晚宴》。自从汪精卫出逃日本当了汉奸后,他就构思创作一出长剧《时代的画报》,这两个独幕话剧就是其中的第三和第四幕,因全剧未完成,故作独幕剧发表。

洪深在此剧中大写汉奸汪精卫在赴日本主子的“樱花晚宴”之前,朦胧之中做了一个噩梦,梦见有军人、妇女、商人三人,分别代表不同阶层,对他卖国投敌的罪行无情地揭露和控诉。该剧如实地暴露了汪精卫做贼心虚的丑恶嘴脸,把汪精卫的汉奸卖国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大快人心。

震撼人心的革命斗争图景

1943年,洪深回到重庆,在复旦大学任教。在这期间,他除在复旦、剧专授课外还要作导演排戏和创作。但不管是讲课、导演或创作,他都认真负责,精益求精。

1945年春天,为了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重庆戏剧界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集体创作了大型话剧《黄花岗》,洪深导演,事先在北碚排练上演后,洪深亲自带领参加在重庆的纪念活动。

《黄花岗》的演员200多人,阵容十分强大,有著名演员陶金、舒绣文、黄若海、赵蕴如、吕恩等。马彦祥担任舞台监督,谢晋、沈松担任剧务。洪深精彩的导演构思,激起了演员们强烈的创作热情。例如,攻打两广总督府的战斗场面,整个台口是两广总督府的大门,石阶从观众厅通向台口,两旁石狮威严林立,革命党的人流从观众厅正门、两侧太平门蜂拥而入,枪声四起,硝烟弥漫,溃兵狼狈逃窜。洪深开初就向舞台监督提出制作大量的“手榴弹”,要当场爆炸而又不能伤人,果然这场戏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雄伟壮烈、震撼人心的革命斗争图景。

启示人们抛弃黑暗,走向光明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了,在一片胜利声中,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安排今后各自的前途时,洪深却没有停止工作,他用了12天赶写了一部三幕剧《鸡鸣早看天》。剧本尖锐而深刻地揭露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的种种丑恶现象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最后启示人们应该抛弃黑暗,走向光明。剧本写好后,他就交给青年剧社马彦祥。洪深说:“我在‘中青’担任两年多的编导委员,只在今年上半年导演了《黄花岗》。现在我把这本《鸡鸣早看天》交给你,也算交了差。希望你来导演,尽快上演。”

马彦祥接过剧本,在10月中旬就搬上了舞台。剧本借一副通俗对联“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的下联定名,暗示人们:抗战虽然胜利了,但“自由空气不是很快就可以建立的”,实现“民主政治”更是谈何容易。在新的形势下,要看清形势,要“看看是晴是雨”、“是天亮还是黑暗”,选准道路,抛弃黑暗,投向光明。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