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月3日7点30分,葛洲坝大江截流工程开始,在每秒4720立方米流量的长江上,采用上游单戗立堵的截流方案进行截流,这在中国水电史上是一个创举,截留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整个葛洲坝工程的成败。
1970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毛泽东批准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工程。“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是长江干流上首座大型水利枢纽,创造了100多项中国水电施工纪录,将中国水电施工技术带入了世界先进水平。
葛洲坝,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水电站,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它,周恩来总理亲自组织论证并起草报告,毛泽东主席亲笔批准新建;为了它,几代葛洲坝人倾尽心力,10余万建设大军艰苦奋战。它是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把中国水电建设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它曾同原子弹、亚洲一号卫星、核潜艇等被新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并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难忘的创业艰辛
1970年12月30日,“330”指挥部总指挥长张体学,为葛洲坝工程坝基挖了第一锹土,承载着毛主席治国大略的“330”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了。随着工程开工,十几万建设大军很快汇聚宜昌。
原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现年65岁的韩晋新回忆说:“当时宜昌一下子涌入了十几万人,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工程局的一帮领导同志也和职工们一起住‘芦席棚’,吃食堂。”
由于国家暂时没有粮油、肉、燃料供应计划,工程局就四处奔波,协调地方政府解决。这时,人们出行的标配是:帆布的工具包、藤制的安全帽、铝制的饭盒。
韩晋新说:“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要把毛主席亲自批示的伟大工程,早日建成建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有来自四面八方的队伍,都很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以说是万众一心建设葛洲坝。”
在艰苦的条件下,葛洲坝人挽起臂膀,心手相连,挑起了建设新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的千钧重担。
首截长江的壮举
1981年1月3日7点30分,葛洲坝大江截流工程开始,在每秒4720立方米流量的长江上,采用上游单戗立堵的截流方案进行截流,这在中国水电史上是一个创举,截留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整个葛洲坝工程的成败。
原葛洲坝集团总工程师现年90岁的孔祥千回忆说:“葛洲坝的大江截流,国际影响、社会影响都非常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并且这一战要打得好,打得漂亮。”
为了降低截留难度,改善抛投物料的稳定条件,并有利于截留安全施工,在龙口合拢的困难段,预先用船舶水下抛投重型钢架石笼和混凝土四面体预制块,形成石坎护底,龙口护底在大江截留施工中,堪称杰作,表现出葛洲坝人的大智慧。
1月4日19时52分,当运载卡车抛投下最后一车石料,大江截流顺利完成,原计划7天,结果只用36小时就完现了壮举。当时,香港南华早报为万里长江第一坝截流成功发表社论,认为这和美国把宇航员送上月球一样了不起。
完成“天下第一门”
葛洲坝工程船闸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在多沙河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通航建筑物。船闸按一级航道,通行3000吨驳船队设计,宽34米,长280米,水深4米,建设如此庞大的船闸,中国从来没有过。
而为船闸修建的2号船闸人字门号称“天下第一门”,闸门高度为34米,宽度为19。7米,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大型起重运输设备。制造厂只能先将门叶横向分别制造,到工地后拼装焊接成整体。闸门焊接变形控制是关键点,若不能控制门体变形,“天下第一门”就有可能成为废品。
原葛洲坝机电公司总工程师现年84岁的王守运回忆说:“2号船闸下闸首门体分为10节制造,每节重为60吨,设计规定人字闸门体焊完后全高任何方向垂直度偏差不能大于5毫米。这是一项从未有过的技术要求,技术人员与闸门拼装焊接人员经多次研究,先做缩小10倍的模拟闸门,编制拼装焊接工艺规程,再根据实际偏差改进焊接程序。在长达两个月的焊接过程中,人字闸门的焊接变形始终控制在设计标准内。”
电站装机创造辉煌
1981年7月11日,葛洲坝二江电站1号17万千瓦发电机组首次开机。7月30日,正式并网运行。这台完全由我国设计、制造、安装的发电机组,转轮直径达11。3米,至今依然是世界上尺寸最大轴流转桨式机组,被誉为世界卡普兰式水轮机的里程碑。
原葛洲坝集团副总工程师,现年88岁的杨浩忠回忆说:“葛洲坝这么大的多机组的电站,因为开展了平行立体交叉作业,到三峡的机组施工上面,我们利用葛洲坝的经验,所以在三峡机组的安装中,就起了一个引领的作用。”
如今葛洲坝电站的总功率即可超过300万千瓦,在华中电网中举足轻重,提供了清洁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当惊世界殊”的目标。
葛洲坝人用勤劳和智慧为中国水电的大美画卷添彩着色,30年弹指一挥间,葛洲坝人将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致力于成为享誉全球的现代化跨国公司,推动世界经济融合共生,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