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号”科考船首航凯旋 开启深潜“万米时代”

  • 故事人物
    • 丁抗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科学报
    • 中新社
  • 发表时间
    • 2016-08-23

在陆地上,科研人员利用两万米级压力测试装备,对下海设备进行了测试,能通过万米测试的部分,就果断进行冲击。

2016年8月12日上午8时,中国4500米载人潜水器及万米深潜作业的工作母船“探索一号”科考船于三亚码头首航归来。作为中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第一次万米级深渊科考,其圆满成功表明了万米深海已不再是中国海洋科技界的禁区。

此次执行任务的共有60人,其中“探索一号”船员29人,科考队员31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冶锐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

“探索一号”于6月22日至8月12日期间,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科考活动,历时52天,共执行作业任务84项。

而在37天的作业时间中,“探索一号”在中国海洋科技史上写下了数个“第一次”,它的成功,缩短了我国与美、日、英等世界海斗深渊科考先驱国家在万米科考能力上的差距,中国深潜科考“万米时代”就此开启。

本航次取得的成果,被认为是继“蛟龙号”七千米海试成功后,中国又一个海洋科技的里程碑。

然而,挺进万米深海谈何容易。尽管“蛟龙号”已突破七千米大关,但再向下深入三千米,没有人知道会发生什么,中国现有的技术、装备、人员,也都没有过任何实战经验。

“而至今,能够到达万米深渊的仍然只有极少数国家,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单靠引进走到国际深海领域的前沿,国家顶层设计及坚持全技术链条自主研发,才是我国掌握万米深潜核心技术及能力的基本保障和前提。”中科院深海所所长丁抗说。

这个与深海大洋搏斗了一辈子的科学家深知海洋科考的风险:任何一个装备入水,都面临着再也捞不上来的风险;团队多年的努力,很可能瞬间付之一炬;科学家的学术生涯,甚至学生毕业的希望,全部系于一次实验……

“但是,如果只是因为害怕失败,或为了保住名声、脸面而不去挑战极限,这才是我们科研工作者最大的风险。”丁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出海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来把设备送到陈列室里去展览,而是为了从一万米的海底把样本取上来,供中国科学家去研究。就算失败了,我们也光荣。”

冒险不等于冒进,丁抗的冒险精神,是建立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的。在陆地上,科研人员利用两万米级压力测试装备,对下海设备进行了测试,能通过万米测试的部分,就果断进行冲击。

在丁抗的带动下,“探索一号”科考队树立了“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工作理念,一次次向万米深度发起挑战。这次船上的“天涯”和“海角”号着陆器,设计最大工作水深均为7000米,但却成功经受住了万米的考验。而经过一次又一次磨炼,一支能够在重压下从事万米大深度科考作业的队伍也建立了起来。

收藏
喜欢|
网友评论
{{remnant}}/300
还没有评论,快来占领沙发吧~

最新评论

{{item.uname}} {{item.createTime}}

{{item.content}}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