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

  • 故事人物
    • 范长江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人民政协报
  • 发表时间
    • 2009-10-23

当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7版,一时风行全国。

11.jpg

1970年10月23日,著名记者范长江逝世。“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范长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标志性人物,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他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1934年,他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

爱泼斯坦2004年9月写了《永远怀念长江同志》一文,他说:“长江的西北之行发表不久,我记得大概是从斯诺那里先听到这些文章,后来又看到其中译成英文的几篇。当斯诺发表《西行漫记》时,我心中便有这样的一个念头,长江的文章可能是使斯诺产生去了解和报道中国红军的愿望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则要从1935年说起。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中,年仅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5月18日,范长江从上海乘船溯江西上,到成都。7月14日离开成都,踏上了西行之旅。他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他写的有关报道红军长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1935年9月13日、14日的版面)上。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于同年11月23日的《大公报》上。这些文章是他成(都)兰(州)之行的一部分。通讯中披露的长征信息还比较片断,但由于《大公报》为全国有影响的报纸,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望,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效果。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7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胡愈之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和后来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还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

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1937年2月14日,范长江由西安飞回上海。回到报社后,他立即找到总经理胡政之,要求次日发他关于西北的报道。胡政之权衡再三,答应了范长江的要求。次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会上他绝口不提在西安的经历。下午,《大公报》从上海运到南京,报纸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

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报纸运到延安,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亲笔致函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大公报》从2月17日起,又连续刊登范长江的《宁夏进入记》等3万多字的通讯。特别是相继发表《陕北之行》,较详细地记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记述了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向人们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

收藏
喜欢|
网友评论
{{remnant}}/300
还没有评论,快来占领沙发吧~

最新评论

{{item.uname}} {{item.createTime}}

{{item.content}}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