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主角其实是他们!

作者|赵栋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近代
  • 故事来源
    •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发表时间
    • 2019-04-12

为了战争的胜利,华北人民主动节衣缩食,想法设法为子弟兵筹集粮食,并不顾生命危险,日夜往返前线运送物资。

古往今来,每一场战斗的胜负,必然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不过,如果跳出一城一域之得失,把视角拉长、拉远,那么问题反而会变的简单。从汤武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最终的胜利者,莫不是在用行动向历史证明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心所向,则无往不利。

70年前,中原大地再次迎来了一场大决战。淮海战场上,经过66昼夜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和争取起义、投诚国民党军共55.5万余人,一举奠定长江以北的局势。

此役,中国共产党的参战兵力不过60万,还是华野与中野加起来的数量。粟裕将军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兵力虽强,但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远远落后国民党军。而中野在大别山中久战多事,形势更是不容乐观。反观此地区的国民党军,兵力80万,清一色美式机械化装备,是国民党军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战略集团。

当然,战争的胜负,并不单纯是纸面实力的对比。解放军以60万战胜80万,除了战略战术的高人一筹和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人民群众的无条件支持让国民党军深陷人民战争的巨大漩涡之中。

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为了战争的胜利,华北人民主动节衣缩食,想法设法为子弟兵筹集粮食,并不顾生命危险,日夜往返前线运送物资。战役期间,支前民工共543万,担架20.6万副,牲畜76.7万头,大小车辆88.1万辆,筹集粮食9.6亿斤,有力保障了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很多民工,没有棉衣,没有粮食,甚至没有鞋袜,一天只吃一顿饭,随军转战,支援前线。山东农民唐和恩,自己随身带一根一米长的竹竿,踏遍五省共88个地方,累了用它当拐杖,过河踏雪用它来探路。在五个多月的时间里,跋山涉水,忍饥挨饿,熬不住了就吃口胡罗卜,省下小米、白面供应部队;每逢刮风下雨,他把自己棉衣脱下盖到军粮上,宁肯自己受冻也不让物资遭受损失。

巾帼英雄朱永兰,在短短四昼夜时间内,战胜四百里风雪和烂泥滩,在敌人的炮火封锁下将粮食送到已经断粮两天的解放军手中。而她自己穿的草鞋却早已磨烂,大雪天一双脚冻得又红又肿。在这里视察的陈毅元帅闻讯赶来,握住朱永兰的手激动地说:“你是了不起的巾帼英雄。”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县朔里乡几百名民工,扛着300多块门板,在寒风刺骨的冬夜跳进冰水里,泡了一夜,修好了两座大桥。妇女们为了不让子弟兵们受冻,不分昼夜地缝制棉衣、棉被、军鞋,甚至不顾严寒把自己的棉衣棉被拆了給子弟兵做军衣。这些鲜活的故事背后,是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充分信任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翼。

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军一贯重视对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大力推行土地革命,使一辈子扎根田野的广大农民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戴,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国民党军面对的敌人不仅仅是60万解放军,更是解放区约500万的人民大军。

观历史进程,政权兴衰,无不在“民”,成也人民,败也人民。国民党军的失败不仅在于战略指挥的失误和党同伐异的内耗,更是因其将自身置于广大人民的对立面而不自知。武器装备固然先进,但任何精良的武器还是需要人才能发挥作用,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只有深入群众,服务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才能使军队百战不殆。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一代代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而人民群众也一如既往地支持并亲身参与到中国梦的践行中去。现在的徐州战场,已经没有了战争的硝烟,但军民融合一家亲这一点从未改变。徐州群众建立起“拥军培训服务中心”“拥军法律援助中心”等1457个拥军实体专业性组织,专业涵盖70多个领域;徐州驻军与街道社区、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共结成军民共建对子224个,至今徐州市已6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

习主席在2017年12月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后,深有感触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战争虽已远去,经验却如此鲜活。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唯有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真正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的不懈支持,让“鱼水之情”,历久弥新。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