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工作者对“绿面俑”彩绘层次结构和彩绘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并非色变所致,而是原创作的颜色。
1994年10月14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开放。
人们对秦陵兵马俑的印象一般来自一号坑里千军万马的景象。有“秦俑之父”之称的兵马俑博物馆(2009年改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第一任馆长袁仲一先生对二号坑却情有独钟。
二号坑的面积不足一号坑的一半,约6000多平方米。袁仲一认为它所包括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它代表了兵马俑坑的精华。一号坑是一个长方形的方阵,步兵多,战车少;二号坑是一个曲尺形的军阵,四个小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浩浩荡荡的地下混编军团。袁仲一说:“兵书上讲这就是‘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的布局,它可分可合,分则可以单独作战,合则浑然成为一体,发挥多兵种混合作战的威力。古代军阵按阵形分为方、圆、曲、直、锐五种。二号坑正是第三种阵形。”
“最幸运的俑”
二号坑里有骑兵俑、跪射俑、立射俑这三种一号坑里没有的俑。其中跪射俑被称作“最幸运的俑”,因为他们的形态在出土时基本完整。站立俑的身高在1.75米至1.96米,重心在臀部的位置,有晃动就容易倒,碎成几部分。跪射俑的身高则在1.2米至1.3米,倒下来的时候是侧躺,不容易碎。二号坑里陶俑的彩绘情况预计也保存得更好。“一号坑全部经过大火烧了,烧过之后就是水泡,发掘的时候发现,坑里被浸的水线有1.2米,所以一号坑陶俑的颜色基本上都脱落,仅剩颜色的残迹;二号坑是局部被火烧,淤泥层看起来比较浅,应该没有一号坑经过山洪暴发后大水浸泡的过程。颜色保护有各种各样的条件,比如还有土质问题。二号坑比一号坑土质的含沙量少。含沙量多的地方,水容易进去,颜色就容易脱落。”袁仲一说。
“绿面俑”之谜
1999年9月,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试掘方出土一尊跪射俑,俑身上的彩绘就很完整:铠甲呈赭黑色,甲带为朱红色,缀连甲片的针脚为白色,长襦系粉绿色,袖口镶以天蓝色的花边,裤为枣红色,护腿为粉绿色,履为赭黑色,履带为粉绿色,墨发以朱红色的发带系扎。特别之处是这尊俑的脸是绿色,后来也被称为“绿面俑”。文保工作者对“绿面俑”彩绘层次结构和彩绘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并非色变所致,而是原创作的颜色。是工匠的错误,或是恶作剧的行为,还是迷惑敌方的伪装?“绿面俑”的创作动机成为兵马俑中的又一未解之谜。
原标题:兵马俑二号坑再发掘:一座坑与一座陵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