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之初,陈独秀的办刊总目标是改革国人思想,瞄准的读者群是青年,试图把青年当成对话、交流的对象。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刊之初,陈独秀的办刊总目标是改革国人思想,瞄准的读者群是青年,试图把青年当成对话、交流的对象——编者)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人。其父陈衍中屡试不第,以教书为业,1881年10月在苏州教书时染上瘟疫,死于苏州怀宁会馆教案席上。陈独秀的祖父陈章旭一心盼着陈独秀能弥补父辈的遗憾——科举成名、光宗耀祖。1896年,17岁的陈独秀以院试第一名考中秀才。次年江南乡试中的所见所闻使陈独秀鄙弃了科举。
20世纪初,陈独秀走上了出国留学的道路,从1901年10月开始,陈独秀多次东渡日本,进过多所学校,研究日本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眼界大为开阔。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实现了由改良到革命,由“康党”到“革命党”的转变。此后,他几乎参加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
在日本留学时,1903年3月31日,他和同学张继、邹容等人一道,闯入清政府所派留学生监督姚煜的住所,由张继抱腰,邹容捧头,陈独秀挥剪刀,剪掉了姚煜的辫子。陈独秀等人也因此被强行遣送回国。
回国后,陈独秀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组织革命小团体、集会、演讲、办报刊。先后于1903年8月至1903年12月创办了《国民日日报》、1904年3月至1906年8月创办了《安徽俗话报》。辛亥革命安徽光复后,他出任都督府秘书长,推行激进的改革措施,因遭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而受挫。接着,他参加了安徽地区的反袁斗争,但也失败了,接着流亡日本。流亡日本期间,协助章士钊创办了《甲寅》杂志。这些为他以后创办《青年杂志》提供了办刊经验和人脉资源。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青年杂志》为月刊。创刊之初,陈独秀的办刊总目标是改革国人思想,瞄准的读者群是青年,试图把青年当成对话、交流的对象。创刊号的首篇文章就是陈独秀写的《敬告青年》。他饱含热情地赞美青年、鼓励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他列出了对青年的六项具体人生倡议,他希望青年人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早期的刊物文章,主打方向是中西文化比较,他写了很多文章,如《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中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别》等,主要歌颂西方现代文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应该摒弃的内容以及以此为根基的现实。
原标题:陈独秀与《青年杂志》的创办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