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秀的选择:她为家乡而生

作者|周仕兴
  • 故事人物
    • 黄文秀
  • 故事地点
    • 百色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光明日报
  • 发表时间
    • 2019-06-30

“小姑娘来‘镀金’走过场的吧?我们跟你聊了也没用。”面对部分村民的不配合,黄文秀不解: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却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呢。

芒果飘香的时节,她走了。

她走时,留赠亲友的一箱芒果刚刚成熟,散发出阵阵沁人的清香;她走后,给社会各界留下的情感与精神激荡,馨香恒久,绵远悠长……

这位来自“中国芒果之乡”的女孩,从大山走出又回到大山,扎根泥土、燃烧生命,定格为一尊山石,最终与大山融为一体。

6月16日,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在返村途中遭遇暴雨洪流,不幸因公牺牲,年仅30岁。

2008年,来自革命老区百色的黄文秀,考入山西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离家那一刻起,她学成归来报效家乡的初心开始萌芽。

黄文秀家住田阳县巴别乡德爱村多柳屯,父母长年多病,家境贫困。这个出身农家的女孩深知,幸福都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

大一开始,黄文秀便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发传单、家教、销售……只要力所能及的工作,她都去尝试。生活中,她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为节约路费,寒暑假都很少回家。

黄文秀把困难埋在心里,默默努力着。大学同学李琴犹记得,班里开展慰问福利院的公益活动,文秀总是忙前忙后,捐物出力;班里推荐贫困补助名单,她总谦让给其他同学。

“我从百色老区来到长治老区,时刻受到革命先烈精神的洗礼、浸润。”大二时,黄文秀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对老师和同学们表白心迹:“没有党和政府的帮扶资助,我很难上完大学。我选择读思政专业,选择加入党组织,都是由衷的、无悔的。”

黄文秀曾向老师程过富透露,毕业后想回百色当一名老师。但程老师劝她:“你还年轻,可以努力报考研究生。当你上了一个台阶,就能为家乡作更大的贡献。”她听取老师的建议,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来到北京,黄文秀的视野越开阔,心胸越宽广。“我愈发感觉到自己肩上有一种责任,那就是学成后建设家乡、报效祖国。”黄文秀在日记中写道。

读研期间,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倾情关注基层教育及扶贫。2015年,她参与首届“启功教师奖”评选调研,对基层贫困乡村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她说:“乡村的未来,在教育,更在人才。”

毕业前,黄文秀回到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调研,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并决定报考广西定向选调生。

“她英语很好,以她的条件,留京或出国都不是问题。”她的研究生导师郝海燕说,“但这孩子,似乎就是为家乡而生的。”

“我来自贫困山区,我要回去,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尽绵薄之力。”黄文秀的人生方向明确而笃定,并不失时机地动员同学们:“基层很需要人才,有没有考虑过回家乡?”

2016年夏,黄文秀回到了生她养她的革命老区百色。“我们要将革命先烈奋勇前进、不断拼搏的精神传承下去!”

黄文秀回乡的第一站,是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

“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应用于实践,我希望到一线去历练自己。”在机关工作一年后,黄文秀主动申请到田阳县那满镇挂职,期满又到乐业县百坭村任第一书记。

百坭村离百色市200多公里,至今未通高速公路,山路蜿蜒曲折,平常行车需4个多小时,如逢雨天,更加危险难行。黄文秀到来时,村里还有103户473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达22.88%。

“组织考虑过她一个女孩去边远地区不方便,但文秀书记主动承担了这个责任,没有一句怨言。”百色市委组织部科长周振营说,因为下乡走访不便,她贷款买了汽车。

村里的贫困户散居在11个自然屯,多数距离村委会10公里以上。黄文秀坚持用“土”办法,挨家挨户对村里的贫困户进行遍访,一户不落。

但起初工作并不顺利。

“小姑娘来‘镀金’走过场的吧?我们跟你聊了也没用。”面对部分村民的不配合,黄文秀不解: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却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呢?

黄文秀请教百坭村老支书梁建念,获得了工作“诀窍”:“做群众工作要俯下身、蹲下来,将身心投入进去,做群众的贴心人。”

她把漂亮裙子和笔记本收起来,卷起裤管、撸起袖子帮贫困户家收拾房间、扫院子,有的村民一次不让进家门,她就去两次、三次,家里没人她就到田地里去,边帮村民干农活边聊天……

久而久之,人们慢慢接受了她。

和大伙熟悉后,人们开始好奇黄文秀的选择。在百坭村最远的长沙屯,村民黄仕京家两个孩子读大学,黄文秀帮他申请了5000元“雨露计划”补助。

“文秀书记,听说你是从北京回来的研究生,怎么会到这么偏远的山沟沟里来工作呢?”黄仕京问。

“百色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是全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面对那些还没有脱贫的父老乡亲,作为党员的我有什么理由不回来呢?”黄文秀动情地说。

黄仕京被这一席话打动了,他对黄文秀说:“我也要让孩子申请入党,将来也要回来建设家乡。”

贫困户李某,因为不符合条件、评不上低保,对扶贫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村干部多次劝说无效。黄文秀登门,连吃三次“闭门羹”后,李某才开门。她对李某说:“老哥,你这么勤劳,脱贫没问题。只要政策允许,我一定帮你申请。你不是有产业园吗?只要你把产业园管好,我帮你申请产业奖补。”

以心换心,赢得真心。后来,黄文秀与李某以兄妹相称。李某通过发展产业,2018年顺利脱贫。

“文秀书记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细致。”百坭村村支书周昌战说。

交通、产业和教育,是黄文秀主抓百坭村发展的“牛鼻子”。她手绘一张全村地图,实地勘察村道,跑项目、做方案,全程跟进实施;她带领群众学习别村的种植经验,结合山里实际发展杉木、砂糖橘、八角、枇杷等特色产业;她计划在村里办个幼儿园,联系北师大师生来调研……

黄文秀整天在城乡间奔忙,在村屯间穿梭。今年3月,驻村满一周年时,汽车里程表恰好增加两万五千公里,她为此写下感言:“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一年“长征路”,收获颇丰硕:实现88户418人脱贫,完成屯内1.5公里道路硬化,新建4个蓄水池,安装17盏路灯,集体经济增收6万多元。

如今步入百坭村,道路平坦了,用水清洁了,产业兴旺了,晚上也亮堂了……往昔破旧的百坭村换了个模样,整村脱贫指日可待。

6月14日,周五。终日忙碌的黄文秀好不容易迎来一个周末,便决定回家看望身患癌症、接连做了两次手术的父亲。

年过花甲的父亲黄忠杰,是女儿心中的“明灯”。“从上学读书到为人处世,父亲倾注了很多心血,给文秀很多指点,教育她踏踏实实,做个文静、秀丽的人。”姐姐黄爱娟说。

上学时,父亲就动员黄文秀入党:“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我们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你将来要为党的事业多作贡献。”毕业择业时,黄文秀征求父亲的意见,老人说:“千好万好不如家乡好,我们不要钱多,只希望你回乡做个干干净净的公仆。”

在父亲指引下,黄文秀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但她心中也有愧。“脱贫攻坚进入‘啃骨头’关键期,时间紧、任务重,一忙起来没日没夜,经常没有周末假日,很久才能见家人一次。”黄文秀曾对好友蒋金霖说。

这次周末回家,也是多次计划后才得以成行。在家期间,黄文秀给家人做饭,喂父亲吃药,还在朋友圈“晒”给父亲的礼物:“这是给老爷子的小礼物,意义不仅在于纪念,还要懂得反思和总结,一定要每年定期带家人做一次体检……”

6月16日,周日。因周一上午要参加县里的扶贫工作会,还要维修村里的灌溉水渠,黄文秀连夜驱车赶回百坭村。

行经半路时,突遇暴雨引发山洪,阻断了去路。她在深夜发回的一段洪灾视频中说:“好危险,有一辆车已经被水冲走了。”视频中,不少车辆陷入洪流中无法前行,险象环生。

“我正在赶回来。一定要随时关注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黄文秀在途中特意给村“两委”干部打电话,叮嘱安排好百坭村的防汛救灾工作。

6月17日上午,村干部以为黄文秀已回到村里,想向她汇报灾情,但电话不通、信息不回。村主任班智华多方询问得知,她既不在镇里,也没有参加县里召开的扶贫工作会,顿觉不妙,便和同事开车3个多小时赶到受灾点寻找。

6月18日下午,噩耗传来:黄文秀的遗体被找到。黄文秀,就这样离开了她时刻牵挂的百坭村。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