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杨思禄晋升少将军衔。也是这一年,任军长的他带领高炮部队击落一架敌机。从“红小鬼”到“飞将军”,总有一种力量如影随形,那就是长征精神,映照今日。
在经历过长征的将军中,有一位当年的“红小鬼”,从怕敌机、恨敌机到想驾驶飞机,继而参与新中国人民空军的组建,不但亲手放飞一批批雏鹰,还学习飞行改装多型喷气式飞机,成为老红军中为数不多的能开超音速战斗机的飞行员。他就是原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原顾问杨思禄。
从“掉队伍”到“跟党走”
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军进行改编,杨思禄所在的少共国际师被编入红1师和红2师。不久,他就参加了攻打四川永宁的第一仗。战斗中,杨思禄左脚跟被子弹斜穿,幸未伤及骨头。这也是他战斗生涯中5次受伤的第一次。
无法行走的杨思禄被安置在一个老乡家里,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们开拔。红军走后,保长查户口,杨思禄想好对策后,迅速转移,向着部队远去的方向追赶。
不愿掉队的他真是吃尽苦头!伤脚感染化脓疼痛,白天野菜野果充饥,晚上檐下野外露宿,还要时刻警惕追兵。三四天后,他终于追上了部队。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有多苦呀?杨老对记者说:“苦是苦,但大家精神是愉快的,思想是充实的。”其实,当时还不满16岁的他,好多事都不懂,走、住、打,一切行动听指挥。即使如此,长征中,他仍然遭遇了第二次掉队。
过草地的一天晚上,杨思禄随部队露营,由于发高烧,怎么挣扎也爬不起来。幸运的是,以为他牺牲了的同样掉队的一位战士,扶他坐了起来。赶队途中又碰到一位腿部受伤也是掉队的战士,相互搀扶,相互鼓励。几天后,终于再次追上了大部队。
一个孤立无援的小红军,凭什么总能赶上大部队?“队伍长呀!”杨老说得轻描淡写,而其他老红军的回忆提供了似乎更加准确的答案,“不用路标,顺着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进的路线”。
当然,这样的显性“路标”还不应是当年他们拼命赶队的深层动因,杨老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述掉队经历,当是在明示和传递一种信念。正是这种信念,让他在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以至后来学习飞行、改装新机,泰然面对了一次次艰难抉择、一个个生死考验。
回顾自己战斗的一生,杨老非常感慨:“年龄越大,我对党的热爱就更多,跟党走不掉队的信念也更坚定。”
从“恨敌机”到“驾飞机”
1933年12月,敌人以三个师的兵力,向少共国际师发动进攻。战斗快结束时,临败的敌人突然派飞机向红军阵地疯狂轰炸、扫射,顷刻之间,伤亡一百多人。轰炸中,少共国际师师长吴高群头部和腰部受重伤牺牲。
1934年4月27日,江西广昌保卫战中,杨思禄和战友刚上战场就遭到敌机狂轰滥炸,前面的连队还没有进入阵地,就被炸死炸伤好几十人。仗还没打,一下子就在眼皮底下炸死了那么多战友。能不刻骨铭心?能不痛恨敌机?深怀仇恨,他毫不畏惧拿着梭镖跟敌人干,竟还缴获一支枪。
1934年10月17日,杨思禄告别自己的家乡渡过于都河,开始了长征之路,最终踏上抗日救国道路。
1939年秋,杨思禄和抗大毕业的一批学员一起,到中央组织部报到等待分配工作,那天正好赶上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延安。他的一个战友叫杨兴财,是在江西于都同他一起参加少共国际师的小伙伴,又共同经历长征,转战南北,那么多的枪林弹雨都没能击倒他,可那天却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牺牲了。
一个小红军的彻骨痛恨,其实紧连着我们党的战略远见。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我党就千方百计地培养储备航空人才,以至有了第一个航校,为新中国人民空军正式建立做了长期准备。
“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远在重庆刚忙完收编国民党俘虏,已是师长正在二野司令部等待分配工作的杨思禄,奉命调入空军。33岁的杨思禄从此与人民空军结下不解之缘,也打开了梦寐以求的“天窗”。
进入航校担任参谋长后,杨思禄心想,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管好部队,作为一名参谋长,必须尽快熟悉与掌握飞行技术,逐步由外行变为内行。于是,放牛出身、文化程度不高的他主动要求学习飞行。经过严格体验,上级批准了他的请求。
回忆可以三言两语,登天委实千难万险。红军不怕“登天”难!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和训练,他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一名内行的飞行指挥员。
学习结束后,杨思禄调任空军航空兵某师师长。时值抗美援朝,由于前方飞行人员战斗减员,杨思禄所在师抽调大批飞行员补充到前线兄弟部队。敢于问天、顺利登天的他,和部队一起站上了战场制高点。
从“红小鬼”到“飞将军”
1935年6月11日,杨思禄随部队来到夹金山脚下,次日开始了翻越壮举。这一次,牺牲的人太多,有些根本就是活活冻死的。他和二哥杨思福一起参军加入少共国际师,一起参加湘江之战,一起攻打遵义,一起跨过金沙江,一起强渡大渡河……但二哥和许许多多的普通的红军战士一样,默默无闻地牺牲在夹金山脚下。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我要一辈子跟着共产党干革命,让更多穷苦人过上好日子。”谈起当年参军时的想法,杨老依然激动不已。
当年从成为“红小鬼”开始,面对艰难困苦、生死离别仍然一往无前,正是他心中那不灭的信念之灯的指引。
1954年,杨思禄调任十一航校校长,多年来,他一直以十一航校为荣。作为第一任校长,他是从第一块砖干起来的……更为重要的是,不但他个人先后完成多型新式飞机的改装,成为为数不多的老红军中能开超音速战斗机的飞行员,而且航校为空军培养一大批合格的飞行员,任内没有发生一起严重飞行事故,成为当时空军航校工作的典范。
1961年,杨思禄晋升少将军衔。也是这一年,任军长的他带领高炮部队击落一架敌机。从“红小鬼”到“飞将军”,总有一种力量如影随形,那就是长征精神,映照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