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就业扶贫车间”吉埠镇脱贫路

作者|张昊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江西省
    • 赣州市
    • 赣县区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发表时间
    • 2017-05-21

吉埠镇创设“产业+就业扶贫车间”帮扶模式,把产业基地、工厂、车间建在贫困户家门口。

5月20日,记者跟随“镜头中的脱贫故事:走进赣州”活动,来到了赣州市赣县区吉埠镇田枧村,寻找吉埠镇的脱贫秘密。

吉埠镇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半亩。2016年,吉埠镇实现脱贫154户,694人。现有贫困户257户,3489人,贫困发生率接近10%。

吉埠镇创设“产业+就业扶贫车间”帮扶模式,把产业基地、工厂、车间建在贫困户家门口。该镇打造产业示范基地,助力合作社发展,形成脐橙、甜叶菊、杨梅、贡芋、蔬菜等优势产业,实现产业扶贫。针对留守妇女和老人,设立7个就业扶贫车间,涉及制衣、制鞋、组装灯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吉埠镇镇党委书记曾繁胜介绍:“这一模式让贫困户农忙时在地里干活,农闲时到车间上班,做到赚钱顾家两不误。”

贫困户戴华樟通过产业帮扶,在2016年实现了脱贫。2013年,戴华樟因病致贫,并欠下了10多万债务。2016年开始,他带领4户贫困户一起种植2个反租倒包的扶贫爱心大棚,种植基地在育苗、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给予帮助。同时,他还能拿到土地流转租金每亩500元一年。有空的时候,他和妻子、儿媳会去基地打工,按照男工100元/天,女工60元/天标准领取工资。由于他们种植的蔬菜运用传统工艺、现代技术,只施天然有机肥,比普通菜贵30%-40%。加上种植甜叶菊的收入8000元,去年戴华樟年收入2万多元,也还清了所欠外债。


在“产业+就业扶贫车间”帮扶模式之外,吉埠镇也在寻找更多种帮助贫困户的方式。设立开发乡村广播员、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卫生保洁员、护林员、公路养护员等127个乡村“十大员”公益性岗位,月工资300元到1000元不等。开设8个爱心超市,发放给特别困难的81个贫困户100元的储值卡,解决他们日常购置柴米油盐的问题。

贫困户戴小珍今年48岁,是一位工作在公益性岗位上的卫生保洁员。2012年,戴小珍不幸从3米多高的地方摔下来,脚部神经受到压迫,造成4级残疾,至今腿脚不便。成为卫生保洁员后,他负责捡拾在公路上的可见垃圾,每月工资500元,图书管理员每月200元,再加上他和儿子每月400元的低保,年收入过万元,他的儿子在外务工每月1000多元,已经胜利脱贫。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