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书在学习周总理的语音方面下了硬功夫,如今,他堪称方言派特型演员的代表人物。
梁春书在《将军外交家》中饰演周恩来的剧照。
30集本土电视连续剧《平遥人家》顺利杀青,剧中饰演周恩来一角的梁春书戏份不多,却引人注目。
梁春书是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周恩来特型演员王铁成的弟子。“特型演员”是中国影坛特有的、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一类演员,他们饰演国共两党领导人物和高级将领。继王铁成在1978年的电影《大河奔流》中成功塑造第一个周恩来的形象之后,又出现了多位在影视剧中呈现不同历史时期周恩来的特型演员,其中最让观众首肯的是王铁成、刘劲等人。近几年来,梁春书传承王铁成风格,成为影视界“周总理方言表演派”的代表。
从2009年以来,梁春书已经在电视剧《红军东征》《刘伯承元帅》《我的青春在延安》《战火大金脉》《将军外交家》,电影《毛泽东与齐白石》《毛泽东在五台山》《杨家沟的天》和话剧《报童》《古田会议》中塑造了许多次周恩来的形象,与唐国强、张铁林、王霙、刘之冰等著名演员有过多次合作。
与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王铁成和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刘劲不同,梁春书不是科班出身,他是半路出家,他的演技来自于其师父王铁成和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前者是我国公认的第一代周恩来特型演员之翘楚,后者是我国最权威的电影专业院校。他说:“我一生中最大的追求就是把总理演好,哪怕我老了,70岁了,我也要演一个最好的总理。”每一次如此说时,梁春书都十分动情,任谁听来,都是发自肺腑、吐露心声。
外形的酷肖打开了他饰演周恩来的大门
在影视剧中塑造名人,特别是塑造国家领导人物,首先看的是长相!得外观看上去有八分相像才行,五官、脸型、发际线等面部特征和身高体形等是塑造这类领导人物的首要条件。梁春书恰恰在外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长得仪表堂堂,额头平展开阔、方正有型;眉毛浓黑而有势、平直而不上扬;一双大眼睛乌黑发亮,眼神中自带正气;尤其是他的侧面,隆准挺拔,脸型轮廓明显。还是在他20来岁时,就不断地有认识的和陌生的人说他长得像周总理。那时,梁春书只是把这些话理解为人家夸奖他的一种表达方式,“那是全国人民爱戴的总理啊,咱和总理的距离太远了!”
2004年,在山西省的一次企业界文化活动中李克俭对梁春书说:“你长得太像周总理了,有扮演周总理的优势啊”!李克俭本是太原市话剧团的演员,因扮演毛主席而为世人所知晓。作为特型演员的李克俭的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梁春书,使他萌生了演周总理的念头。“我专门找总理的纪录片看、找演总理的那些电影看,好多次跑到八一厂去买这类影片”。凡是涉及周总理的书籍,他都拿来翻阅;凡是涉及周总理的纪念品,他都放在眼前,随时揣摩,带着研究的目的去熟悉周总理的思想、经历、习惯和动作。此外,他到周总理的故乡江苏淮安去凭吊,去东北、延安、北京这些总理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去回顾总理的革命历程。越是熟悉周总理,他就越发崇拜和敬仰总理的人格和对中国革命、对新中国的贡献;越是了解周总理,就越发觉得再现周恩来形象是一种缅怀和使命。
2009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山西电视台播放了由梁春书扮演周恩来的话剧《报童》。山西人看到了一个新面孔的周总理,反响十分强烈。这样的效果极大地鼓舞了梁春书,更加坚定了他要扮演周总理的信心。次年,反映1936年红军东征的红色革命题材的电视剧《红军东征》在山西吕梁石楼县开拍。导演是国家一级导演张绍林,其导演的作品《水浒传》《三国演义》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红军东征》对于梁春书来说意义重大,这是他的影视剧处女作,也是到目前为止的代表作,它开启了梁春书正式作为演员的艺术人生的大门。
从河北乡村走向山西省会的梁春书,经历了从种地青年到乡间工厂的厂长到电视栏目制片人再到机关工作人员的几次转型,人到中年之时,最终找到了一条演艺之路,由此开启了他的艺术人生。而他之所以跨界成功,得益于一个人的引领和帮助,这个人就是王铁成先生。
王铁成的传授使他的表演从“逼真”走向“神似”
王铁成,公认的饰演周总理的演员中最感人、最为神似的特型演员。自从梁春书决心凭借自己的相貌优势做一个周恩来的特型演员之后,虽然进行了观摩、揣摩和模仿,但是,没有经过科班训练的他,从一个对总理的敬仰者到一个艺术形象的塑造者,这中间的鸿沟仅凭自己的热情是跨越不过去的。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抑制不住地冒了出来:我要拜师学艺!通过辗转的关系,他找到了著名表演艺术家王铁成先生。一开始,王先生没答应。但是,梁春书一次次地登门拜访,诉说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言说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表达自己对演周总理的渴望和决心。终于,这位追求“一生只演一个角色”的最具权威性的周恩来扮演者王铁成被他的诚恳和执著所感动,同意收他为徒。
2009年,在王铁成先生73周岁那年的8月,梁春书虔诚地行跪拜大礼,成为王铁成的入室弟子,唯一的弟子。这时,《红军东征》的拍摄已经立项,剧本正在修改中。梁春书利用这段时间,恶补表演课。王老从表演心理层面教导他:“切记不要‘演’戏,带着一大堆负担上场没用”;从学习方法的层面给他建议:“多看纪录片,比如《周恩来访问非洲》这类的片子,可以观察他的形象,但不要一味模仿”;从演技层面给他示范周总理特有的一些动作;甚至带他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找到“国宝级”化妆师、造型师王希钟进行试妆。
如今回想当年的拍摄,梁春书依然感慨万端:“这是我的第一部戏,遇到好多困难。我那时不断地给师父打电话求助。师父告诉我,‘人物不是演出来的,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感情的流露’。”王老的指点给梁春书极大的启发,后来在拍摄刘志丹牺牲、洒泪送别刘志丹一场感情戏时,梁春书就运用了情感迁移的方法,把自己的现实困境以及由此而来的忧虑摆进了剧本设定的情境中。于是,泪眼婆娑、声音哽咽地完成了表演。
所谓特型演员,就是要与原型人物长得像、口音像、走路姿势像。如果任何一个演员都可以装扮为某个人物,那他就是个演员,用不着加“特型”二字。梁春书在学习周总理的语音方面下了硬功夫,如今,他堪称方言派特型演员的代表人物。王铁成老师还曾给他题字:“业广唯勤”。他一直以此作为座右铭。在梁春书从艺的道路上,除了师父的引领和教导,还有一群合作搭档给了他莫大的提携和助推。
搭档的秘诀助推他的表演从生涩走向娴熟
应该说,梁春书是幸运的,他从一踏入影视圈就遇到了良师益友,师父王铁成给他的教诲自不必说,就是每次的合作者也让他受益良多。与他同一个剧组的不乏大腕,唐国强、张铁林、郭凯敏等等,不仅名头大,而且十分友善和热情。正是他们的无私相告、友情辅导、悉心关照、热情提携才使梁春书的表演从生涩走向娴熟。
刚入行时,梁春书曾经遇到过许多问题,其中一个是记不住大段的台词。于是,他虚心向同组的搭档请教。在拍摄他的处女作电视连续剧《红军东征》时,扮演毛泽东主席的张铁林就告诉他一个窍门:如何记大段的台词呢?记字头,记住每一段最开始的几个字,几个字就是线索,后面的内容很快就能想起来。在《抗大战歌》剧组里,郭凯敏也传授了他背台词的经验。如今,台词长已经不是梁春书表演的障碍。
在电影《毛泽东与齐白石》中,饰演毛泽东主席的是第一个用普通话表演而放弃湖南话的唐国强。唐国强非常友善,并且还告诉他一个经验:当拍摄几个人对话的镜头时,对甲说完了台词转向乙时不能像在实际生活中那样一下子转过去,而要放慢速度,甚至要停下来,给摄影师的拍摄留出时间,给后期剪辑留出余地。
这些小窍门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是,不点破你就不知道,不告诉你,你就可能需要长时间地探寻和摸索。所以,梁春书对他的搭档们充满了感激。
其实,说梁春书毫无表演经验是不符合事实的。他从小就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积极分子,会说快板;成年后自学成才,能说评书、会朗诵;还喜欢当众表演,观众越多就越来劲,颇有“人来疯”的个性。所以他对于表演的敏感度和领悟力是远超过于一般人的。因此,同行的指点和帮助在梁春书那里立即就能生效。
比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敬业”的自我要求,梁春书是那种人们常说的“不干是不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的人。在国内鲜有的外交题材电视剧《将军外交家》中,梁春书扮演周总理,从建国一直演到“十里长街送总理”。晚年的总理,身心疲惫,消瘦堪怜。两腮塌陷的面容,就是高超的化妆师也难画真实。于是,梁春书两个多月时间里天天只吃蔬菜和水果,在原本就不胖的基础上生生瘦下去30斤。在拍摄总理去世那场戏的时候,头天晚上喝了泻肚子的药,第二天,“是剧组人员把我架到现场去演的”。
近些年来,梁春书还参加了话剧《立春》《责任》,电视剧《楚汉争雄》《杨善洲》,电影《雷锋的微笑》《吕梁汉子》等作品的演出,勇敢地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他说要通过不同的角色塑造积累表演经验。
周总理的人格深刻影响着他的戏外人生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许多特型演员都以他们所饰演的角色作为做人的榜样,崇敬之、仿效之。梁春书也是这样,“周总理官而不显,劳而无怨,爱心博大,大德爱民,我演总理的形象,要学总理的品格、仿总理的为人”。
为官一任,要有肝胆和担当。梁春书是山西省话剧院副院长。而山西省话剧院是山西省最具影响力的演艺团体之一,他与班子成员一道积极谋划,推新人、排新戏,致力于让这个拥有70多年光荣历史的话剧院再添风采。正如他所说,除了塑造好周恩来形象,还要挑好剧院发展的这一重担,这是他的责任所在。
戏外的梁春书还长于交友、惯于助人。多年来,热心于做公益和慈善事业。他说:“我有两个愿望,一是当一个好演员,二是做好公益事业。”之所以有这样的两个人生愿望,是周总理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说“未演周总理之前,我觉得他像神一样高不可攀。到现在才真切体会到,周总理就是一个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人。”中国人民对周总理太熟悉了,他的形象在观众心里,是不容易塑造的一个形象。但梁春书通过不懈地努力,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周总理的形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因为如此,梁春书被评为“山西省第七届德艺双馨电视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