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的娘子关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九关”。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这里留下了革命战士血洒娘子关的英雄故事。作家刘慈欣曾在娘子关镇写下科幻作品《三体》和《流浪地球》,吸引了众多科幻迷到此打卡。一起来娘子关穿越古今,遇见未来!
这里有娘子关,也有武迓鼓
刘艳明是山西省阳泉市平定武迓鼓艺术团的队员,她和艺术团其他队员一起,致力于宣传家乡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位于平定县的娘子关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武迓(yà)鼓。
△天下第九关“娘子关”(图源:平定县史志办)
娘子关原叫“苇泽关”。因关城旁的绵河两岸树木茂密,河边芦苇丛生,所以叫“苇泽”。关城古堡,傍水而筑,居高临下,气势恢宏。
民间传说因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曾率军在此镇守,大家慢慢就叫这里为“娘子关”了。在武迓鼓演出《大唐娘子军》中,刘艳明就扮演了“平阳公主”这个角色。
△《大唐娘子军》演出(图源:平定县文化馆)
迓鼓又名“衙鼓”或“砑鼓”,是山西省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平定县的武迓鼓源于北宋,是种边敲击乐器、边舞蹈演阵的民间艺术。因为这个表演有民间武社火的风格,故而称为“武迓鼓”。
刘艳明说自己和艺术团其他队员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鼓棒都不知道打坏了多少根,就是为了把平阳公主“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展现出来。
△《大唐娘子军》的演员(图源:平定县文化馆)
关前有英雄,今能见未来
抗日战争时期,娘子关地区及正太铁路沿线是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一个主战场,这里留下了磨河滩钢铁连百余名革命战士血洒娘子关的英雄故事。
受此启发,平定武迓鼓艺术团特别推出创新剧目《保卫娘子关》,在保留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表现手法,比如使用了“三连音”来表现战争的惨烈。《保卫娘子关》曾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获奖。
△《保卫娘子关》演出现场(图源:娘子关景区管委会)
站在巍巍九关城下,背后是雄关长城,面前是潺潺绵河,钢铁连血战磨河滩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
刘艳明回忆起自己曾在娘子关的实景演出,她说那一刻自己感到了一种穿越古今的勇气,把所有的力气和信念都积聚在了双手的鼓棒上,用铿锵的鼓点擂出内心的激昂澎湃。
△原娘子关发电厂(图源:平定县融媒)
娘子关不仅有英雄故事,还有科幻未来。作家刘慈欣当年就是在原娘子关发电厂写下了《三体》和《流浪地球》等科幻作品。
如果你来到原娘子关发电厂所在的坡底村,就能看到以这些科幻作品为主题的墙绘,还有许多科幻迷到这里打卡。
△三体墙绘(图源:平定县融媒)
被写进诗里的娘子关
娘子关镇位于山西省平定县的东北,地处华北平原和太原盆地之间的山地上,是太行山中段的一个重要通道。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表示,娘子关这个名称其实最早见于元好问《游承天悬泉》中的诗句——“只知晋阳城西天下稀,娘子关头更奇劂(崛)”。清朝官修的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首次将“娘子关”这一名称收入官修的文献。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