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古溪乡谢家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小茶村,也是江雪霞的家乡。在小茶村长大的江雪霞看来,茶是一种文化的同时也是一种哲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金凤还巢
让家乡的茶叶走出去
古溪乡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祁门红茶的核心产区,这里的农民世代以茶为生。茶山里长大的江雪霞,见识过祁门红茶辉煌的历史,也看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祁门红茶在国内市场逐步走弱的趋势。
江雪霞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她是村里第一个县文科状元,村里第一个坐过飞机的人,村里第一个世界500强高管。作为山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当她决定舍弃上海的高薪工作回乡创业,做一个茶农时,她的父亲实在不能理解,他说:“我费尽心思送你上大学,不是让你回到农村来采茶的,放着城里好好的日子不过,跑到山里来吃苦,干啥?”
江雪霞在茶园采茶。图片来源:黄山日报
江雪霞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她说:“每年假期我都会回家帮父母采茶,像小时候那样背上茶篓,踏入茶棵地。”采茶是开心放松的,但让江雪霞触动的是,乡亲们卖茶还是和从前一样,骑着摩托车跑上跑下。有时,起早贪黑一根一根采回来的好茶,别人不收,就是一堆草,一文不值。祁门红茶1915年就获巴拿马金奖,这么好的茶叶,卖起来却如此不易,于是,她萌生了通过“商业力量”去改变家乡的念头。她要让家乡的茶叶走出去,让山外的人尝尝家乡红茶的味道,她要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有味道”的生活。
科研精神
际源春再现“祁门香”
2014年,江雪霞动员在北京一家公司做销售的姐姐,一道回到祁门古溪乡谢家村际源村民组,投资50万元创办了一家茶厂。
在江雪霞眼中,祁门红茶还是当年英国皇室的“祁门香”。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创业头两年,加工的红茶并未达到她想像中的模样。
宁愿赔钱也不能砸牌子。两年时间,江雪霞每天吃住在厂里,将各地的茶草分开制作,按不同时长、温度、火候分别试验,发酵时,江雪霞就搬个电脑坐在发酵室外写文案,同时请人时刻记录茶房赋予的香气,出花香的时间,出果香的时间,香消的时间……硬是把传统的茶叶加工搞出了科研的味道。
“市场不会为辛苦买单,市场只会为品质买单。”这是江雪霞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这样,经历了上百次尝试,茶叶品质慢慢得到认可。江雪霞认真总结每批茶做成功的经验,不断完善,直到批量生产的干茶受到客户肯定。
她在茶厂的基础上创办际源春茶业公司,重点在源头上把好质量关。每年组织茶农培训,免费发放有机肥和粘虫黄板,以高价格引导乡亲们种好茶、卖好茶。这几年,江雪霞仅农资等方面就补贴茶农80多万元。“际源春”,寓意给际源带来春天,茶农们感受到此意之后,也心生集体荣誉感,对这份事业更加投入。
创新思维
茶叶做出“哲学的味道”
每年3月到6月,是家乡的茶季。忙完茶季之后,江雪霞会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广销售上,为了拓展销量,她们姐妹会用头脑风暴的方式互相启发思路。
2018年端午节前夕,看到母亲包粽子,江雪霞联想起“茶是草、箬是宝”的茶叶贮藏谚语,突发奇想萌生用箬叶包红茶的创意。说干就干,“粽茶”一经推出便风靡市场,当年单品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受此启发,江雪霞结合节气时令,又推出七夕玫瑰红茶、寒露桂花红茶、冬至姜茶等文创产品,主打线上销售,公司年销售额达1200万元。
直播中的江雪霞。图片来源:黄山日报
她利用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展示和销售祁门红茶,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祁门红茶新市场,先后与多个平台合作,积极打造“红茶姐姐”IP。
如今,际源春公司已拥有2000多亩的合作茶园基地,实现营业收入1200万元,带动187户茶农年增收5000元,家庭茶叶收入从2万元增加到5万元,辐射影响3000多人,给当地60余名村民每人每天带来160元收入。65岁的村民吴桃枝说:“我们采的茶叶卖给茶厂的价格很好,茶叶采完,还能到厂里包粽茶,一天挣一二百元,很满意也很有劲。”只言片语中透着满足和幸福。
“人生本是一杯清水,关键在于你放进去了什么?放进了泥沙,它便会浑浊;放进茶叶,它便芳香四溢。”即便投身商界,江雪霞不经意间依然流露出哲学专业的背景。
江雪霞。图片来源:黄山日报
今年,江雪霞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面对荣誉,她说自己做得还不够,她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将祁门红茶打造成黄山传统茗茶新式解读的第一品牌,向全球消费者传递更新颖、更丰富的红茶文化,让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持久飘香。
(综合中国妇女报、中安在线、潇湘晨报、黄山日报等报道)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