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年轰动全国的摄影作品《俺爹俺娘》的创作者,焦波身上有很多标签——记者、摄影师、导演,而他更认可“农夫导演”这个称号,并深以为荣:“农民在土地里种植庄稼,我们在土地里种植故事。老百姓的粮食丰收了,我们的片子也收获了。”
焦波。图片来源:农民日报
“乡村是我们每个人的爹娘”
焦波拍摄农民,关注小人物的悲欢,似乎一切都有迹可循。
1956年,焦波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焦波儿时记忆最深刻的一幕,便是身高不到1米5的娘天不亮就推着家里两三个孩子合力才推得动的石磨,好让孩子们睡醒就能吃到煎饼面。焦波问娘,你推磨时在想什么?娘平静地说,俺什么也没想,就是抱着磨棍使劲往前走,走一步不就少一步嘛。
焦波12岁就跟着做木工的爹拉大锯,爹对他说,学木匠要先拉3年大锯,主要是为了磨性子,性子磨踏实了,干事就不会虚。
焦波说,娘教会他做事要坚持,爹教导他做人要踏实,这些道理对他的摄影道路影响深远。
1974年6月8日,焦波带女朋友回家见爹娘,也带回了女朋友父亲在战场上从日本人那儿缴获的一台德国蔡司依康相机。这是他第一次给爹娘拍照,也是60多岁的爹娘第一次拍合影。
这一拍,焦波坚持了整整30年。什么都拍,做饭、干活、赶集、聊天,甚至拌嘴都不放过。刚开始,老两口不知道儿子天天拿着个“方匣子”拍他们有啥用,等看到报纸上刊发了他们的照片,很高兴。
1998年12月1日,在娘86岁生日那天,焦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俺爹俺娘》摄影展,轰动全国。
焦波(右二)与爹娘、大哥的合影。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不断的创作实践中,焦波对乡村、农民、土地的感情越来越深。“乡村是我们每个人的爹娘,是中华民族的根。爹娘会拍完,但爹娘的‘爹娘’中国乡村,永远拍不完。”焦波说起这些话的时候,饱含深情。
爹娘不在后,焦波把拍摄视线从爹娘完全转移到了中国乡村。
“如果不把镜头对准乡村,就是一种失职”
2012年,焦波收到了一份“命题作文”:“找一个村庄,住上一年,拍一部真正属于中国农民的纪录电影。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在村里住上一年,一天都不能离开。”
焦波二话没说,带着摄制组就住到了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杓峪村,把自己租住的房屋挂上168号(村里共167户),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2012年立春一直拍到2013年春节,373天,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呈现出九十分钟的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
拍摄《乡村里的中国》间隙,焦波和80岁老太闲聊。图片来源:农民日报
质朴的纪录片赢得一片喝彩,收获了包括华表奖、白玉兰奖在内的20项大奖,也让观众们牢牢记住了那个叫杜深忠的农民。
杜深忠是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的主人公之一。数十年里,他一直执着于自己的梦:关于文学、琵琶,一种存在美和思考的生活。
村庄里的人奚落他痴人说梦,不务正业。他辗转于山东各地干苦力讨生活,也曾尝试出走,去北京“不知天高地厚地搞文学创作”,却一次次溃败而归。
焦波说,这就是他想表现的农民形象——不是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有文化追求,有理想追求。在焦波的镜头中,中国农民正经历着从“物质求生”到“精神入城”的意识转变。
焦波特别喜欢跟这些可爱的农民打交道,他们的直接与质朴,他们的倔强与潇洒,都让他分外喜爱。于是,焦波“扛着行李出了山,又扛着机器进了山”。焦波说,作为一名纪录片人,作为农民的儿子,如果不把镜头对准乡村,就是一种失职。
脱贫攻坚是明天的历史,“错过了就是罪过”
2016年为拍摄《出山记》,焦波率团队住进了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的大漆村,这里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一个悬崖上的村民组叫泉里,为见证修路的过程,我们沿着尺把宽的小路走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我们去了28次,我摔倒了12次,终于见证了公路修到了这个村。”
《出山记》里的村子。图片来源:新华社
《出山记》拍摄虽苦,但要说到最苦,焦波坦诚,拍摄《老窝》的苦,让拍摄团队的人想起来都后怕。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老窝村,海拔4300多米,泥石流高发,路要从树林里走出来,从石崖上爬出来。44户人家靠太阳能发电,没有网络,不能洗澡,盖的被子永远都是潮乎乎的。
语言不通,饮食习惯不同,焦波就让家里人从山东寄来了他最爱吃的玉米煎饼和香肠,支撑起白天拍摄、晚上剪辑的日子。那段时间,焦波的间质性肺炎犯了,咳不出来,他要把极苦的粉末状药物含在嘴里等着一点点化开。看素材看到凌晨3点多,睡两个小时又起来接着看。
焦波和拍摄团队在老窝村。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老窝》拍摄历时10个月,定格了古老的傈僳族村寨集体搬迁到老窝新村,迈向新生活的幸福时光。“对于脱贫攻坚这样的国家战略,今天拍完了,明天就是历史,错过了,就是罪过。”焦波说。
《淘宝村》《大众村》《种瓜记》《大歌》……焦波10年拍了9部与脱贫攻坚相关的纪录电影,为中国乡村的变迁标定了珍贵的时代印记。
焦波为家乡拍摄的“全村福”部分照片。图片来源:农民日报
“我想给农村写史,给农民立传。”毫无疑问,焦波的摄像机还会一直拍下去。他深刻地理解着以自己爹娘为代表的农民,用双脚丈量着中国的土地,寻找一个民族如何走向现代的答案。他认为,当我们读懂了乡村,可能就会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我们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和这片热土上不断去奋斗拼搏的人们。
“到2035年还有13年,我会继续拍摄乡村振兴,始终扎根在土地上,有一天走不动了,就倒在土地上,那便是我的美好终结。”焦波动情地说。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农民日报、大众日报等报道)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