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南太行山脚下,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一派勃勃生机,青山掩映,绿树萦绕,一排排房屋整齐林立。裴寨村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曾荣获“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文明村”“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示范区”等称号。
美丽的裴寨新村(资料图)
然而很少有人想到,昔日的裴寨村十年九旱,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2005年时,全村很多人还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是出了名的省级贫困村。
17年间,裴寨村如何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的华丽转身?这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裴寨村村支书兼村主任裴春亮。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乡亲们致富
“要把‘小红薯’发展成乡村振兴的‘大产业’,真正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共享发展成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裴春亮提出了他的乡村振兴建议。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深知,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平日里,裴春亮总在琢磨,如何通过发展产业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裴春亮让裴寨村摘掉省级贫困村帽子的“法宝”是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创建股份制企业、创办扶贫跨境电商,让乡亲们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实现人有活干、活有人干。
2021年11月,裴春亮到辉县市太行山区一带和林州市部分乡镇走访,发现裴寨村当地有良好的红薯种植条件,发展潜力很大。“近年来,随着红薯低糖、低热量的营养学特性被消费者认可,红薯市场供需两旺。”裴春亮说。
裴春亮觉得,发展红薯产业有利于带动偏远地区农民持续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共同富裕。“红薯产业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增值收益将会留在乡村,推动乡村振兴。”这是最让裴春亮心动的。
“像我们家乡地处豫北浅山区,纯手工红薯粉条是当地一大特色。”裴春亮介绍说,围绕红薯深加工做文章,开办酸辣粉企业,年产值达2.5亿元。
建设美丽乡村,留住“乡愁”
裴春亮说,如今的农村,大量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发展活力不足,形成新时代农村的“乡愁”。
为让乡亲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吸引青年返乡就业创业,裴春亮捐资3000万元建成了配套设备齐全、道路干净整洁的裴寨新村,乡亲们不花一分钱,整体搬迁住进别墅新居,房前屋后栽树种花,全村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裴春亮(右)在村民家里走访。(图片来源:人民画报)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定的“格”更高,“面”更大。怎样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美丽家园?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任务,只有加大投入,建立管护长效机制才能持续推进。”裴春亮说,现代化物业管理理念与方式符合新时代乡村环境治理的需求,在基础设施管理、环境卫生治理、垃圾分类等方面可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裴春亮建议,各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物业管理模式,因地制宜配备农村环卫设施,提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质量。同时,协调物业公司拿出一定比例的岗位给困难群众,让他们就近就业并增加收入。在裴寨村,这已成为现实。
推广“传帮带”模式,留住人才
“事业是人干出来的,吸引不了人才的乡村,也很难引入资本和技术。归根结底,乡村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裴春亮说。
裴春亮觉得,不少乡村遭遇“人才饥渴”的窘境。在调研中,裴春亮积极搜集人才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河南省新乡市试点的乡村振兴导师“传帮带”的做法让裴春亮眼前一亮。
2020年底,23岁的选调生苏杭被派往裴寨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在一年多的村级事务管理工作中,小到一个标语的放置位置,大到村里谋划项目,裴春亮都结合具体事务给他说思路、说方法,并让他全面参与村里工作。苏杭跟着学、照着做,从一名大学生快速成长为合格的乡村干部。
通过实践,大家感到这个方法很管用、很实用。裴春亮建议,推广乡村振兴导师“传帮带”模式,引入专家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智力资源向乡村聚集。
为更好地汇聚“传帮带”合力,裴春亮还建议以县为基本单元,打造农村人才实践培训基地,搭建农村创业致富平台,激发乡村人才最大潜能。通过创业支持、表彰奖励等措施,促进人才回流并长期扎根乡村沃土。
裴春亮(图片来源:新华网)
如今,裴寨村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乡亲们过上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股东”的好日子,人均年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2021年超过2万元。
“我们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非常大,需要进一步加快乡村振兴,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共享发展成果。”展望未来,裴春亮希冀,带领大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综合人民网、中国社会报、河南日报等相关报道)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