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沈自尹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

沈自尹(资料图片)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沈自尹,这个名字或许你并不熟悉,但你可能喝过急支糖浆,听过“肾虚衰老”理论。这款药店必备中成药液和这套中医科学理论,均源自这位“中西医结合”开拓者。

上医骄子奉命学中医

沈自尹走上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之路有些偶然,对一些人来说,这起步甚至有点“挫折”的意味。

沈自尹出生于1928年,少年时代为躲避战乱辗转多地上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

大学毕业后,沈自尹先被分配至广州岭南医学院工作,一年后进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1955年,他迎来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服从组织安排,从西医转攻中医。医院党总支书记说,“当前西医普遍存在歧视中医的不良倾向,没有深入研究过中医,却要否定中医,这是不科学的态度,派你去学中医,就是要发扬中医的精华,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

一席话,改变了沈自尹的一生。

当时,上医学风严谨、名家荟萃,毕业生更被视作“天之骄子”,并且作为一个完全接受英美式西医教育的医学生,要改学中医,是非常难的。

一切从零起步。在华山医院的一间小板房里,时任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的老中医姜春华手把手地教沈自尹。中医讲究“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当时师徒两人清晨在华山小花园诵读中医经典,还一度成为华山医院的一道风景。

师从老中医姜春华教授学习中医(左为沈自尹) 图片来源:文汇报

姜春华“在治病用方时不拘一格,以及治疗上具有魄力的风格”,不但让沈自尹树立了学习中医的信心,而且对他日后迈向“学贯中西”之路起到了关键而深远的影响。

由“肾”入手 开拓中西医结合理论

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沈自尹从肾的研究中找到了突破口。

沈自尹在参加上海第一医学院组织的中医研究课题时注意到一个现象:在西医看来是全然不同的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红斑狼疮、冠心病,在某个阶段都有相同的肾虚症状,都可以用补肾调整阴阳的方法提高疗效。

这分明是“异病同治”!那么,异病既可以同治,这些不同疾病间一定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个科学假设埋在他的心中。

在1960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大会上,沈自尹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富有辨证思想的命题,以肾阳虚具有共同物质基础(尿17羟值低下)为主要内容的论文被宣读后,轰动全国。

1965年,上海市选了这篇论文去参加国家科委中医中药组成立大会。会后,沈自尹受协和医院邀请宣读论文。历经10年,在这座中国西医的最高学府里宣讲中医,沈自尹心绪翻腾。也因为西医发源地之一的协和医院邀他开讲,中西医结合研究自此开始获得中国学界的认可。

无偿转让“急支糖浆”药方

沈自尹领衔开发的三种中成药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沈自尹一生综合前辈经验和自身实践,领衔开发了三种中成药:急支糖浆、补肾防喘片和补肾益寿胶囊。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急支糖浆”。

1969年,沈自尹到四川黔江县山区参加祖国医疗探索队,在山区巡回医疗、采药期间,他拟定的中草药处方有效地遏制了当地流行的百日咳。

后来,他将鱼腥草、开金锁和四季青等中草药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并不断改良组方,因疗效显著被制成华山医院院内制剂。

上世纪80年代,四川的涪陵制药厂(重庆太极集团前身)请当地卫生局负责人赶到上海找沈自尹。

原来,药厂希望寻求新生机,想到了这位当年来下乡过的“高明医生”。沈自尹将这一组方无偿转让给这家当时濒临破产的小药厂,此举挽救了该药厂,中成药“急支糖浆”也从此声名鹊起,屡屡获奖,影响深远,他因此被尊称为“急支糖浆爷爷”。

89岁高龄时,沈自尹仍坚持在华山医院坐诊,且只看普通门诊,“普通也好,专家也好,病人来看的都是我沈自尹,没必要让病人多花钱。”他总这样说。

通往荣耀之路并非坦途。中西医结合处于中医、西医之外的“第三地带”,没有先天优势可以“啃老”,常受到外界的无视、看轻乃至质疑,科研的道路上更多是寂寞相伴。沈自尹走上中西医结合之路最初并非“自觉”,但他以莫大的毅力成就了惊人事业。

(综合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澎湃新闻等报道)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