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元旦刚过,郑州的大雪和疫情同时不约而至,使得还没走出上次疫情和水灾阴霾的中原大地更是雪上加霜。

1月5日凌晨1点半,刚从病房回来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留美博士后孙玉晓刚躺在床上,就收到病区主任紧急通知:明早7点代表病区参加驰援郑州航空港区核酸检测工作,这让孙大夫措手不及,因为在她的手头还有两个重病人急需救治:一位是患者郝身改,剧烈头痛月余,欲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手术;一位是南阳市桐柏县的肖光立,永久性房颤快速心室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他俩急需后续检查治疗,想到他们,孙大夫一夜未眠。凌晨5点她就早早起床,没有丝毫犹豫,就顶着刺骨的寒风,踩着厚厚积雪,急匆匆赶往病区。她要在出征之前,看视病人、提前查房,妥善安排好他们一天的治疗工作。

2022年1月5,孙玉晓准备防护服

到病区后,她逐个看完病人的实验室及影像检查结果,预估手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进入病房,此刻病人还在睡梦中。她轻轻唤醒病人,仔细地检查郝身改和肖光立的心肺情况,耐心告知手术注意事项,然后开立检查、治疗及术后医嘱。

一直忙到7点多,她才匆匆收拾行装,马不停蹄地登上大巴车与同伴一起前往四十公里开外的检测点。

送行的院领导看见她也在队伍中,特意上前嘱托要做好自身防护。因为在所有出征队员中,她是年龄最大,职称最高、学历最高的一位队员。

大雪过后的清晨,天气异常寒冷。经过1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了此次核酸采集地——郑州市中牟县航空港区沃金商业广场。此次任务繁重,需要完成1894位居民的核酸采集工作。孙玉晓穿上防护服,就和年轻的同伴一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由于采集点设在社区大门口处,冷风不停的灌进来,没有采集几个人,她的手指就变得麻木起来。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每采集一个人,就要用酒精消毒一遍,为了利于操作,还要不停地把僵硬的手指搓暖。

中午,为了不让居民长时间排队等待,孙玉晓顾不上吃饭,连续作战,一口气忙到下午2点,才在社区工作人员劝说下,简单吃了一碗面条。此时她已采集了将近900余例核酸了。

2022年1月5日,中牟县沃金商业广场,孙玉晓认真为居民做核酸

夜晚近8点大巴车才回到医院,下车后,参加检测的其他人员都回家休息了。孙玉晓对她的病人还是放心不下,又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来到病房,询问患者郝身改、肖光立的病情是否稳定,有无不适。病人及其家属看到孙玉晓忙碌了一天,又不顾疲惫前来探望,动情地说:“孙主任,你真是爱人如己,不光医术高超,还有一颗善心,遇到您,真是我们的福气啊!”

也有病人不解地问:“你是留美博士后,心内科专家,三级医师,治疗组组长,又这么大年纪,工作任务那么重,怎么也得与年轻人一道,亲自去前线采集核酸呢?”

孙玉晓回答:“疫情就是命令,在防疫面前,不分地位高低,年龄大小。当组织召唤时,我就是普通一兵”

就是抱着这种信念,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吹雨打,总能在抗疫第一线看到她那不知疲倦的身影。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