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5点,天蒙蒙亮,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文星桥巷76号的“宏顺包子王”已经开店。随着城市慢慢苏醒,小店里的顾客越来越多,“你好,四个烧卖,扫码支付。”“两个豆沙。”“十个肉包,十个银丝卷。”这就是老板吴鑫成的日常。
别看小店顾客络绎不绝,但一个包子的毛利只有一毛钱。店铺开了快20年,物价涨了,包子却没怎么涨价。畅销的烧毛、银丝卷、豆沙包还是5毛钱。
师从德园老师傅
做包子二十余年
吴鑫成做了大半辈子的包子,手艺来自最传统的方式:拜师学艺。
1997年,宁乡人吴鑫成正式拜师做学徒。师父名叫谭厚如,师爷是正儿八经的德园老师傅。吴鑫成从基本功学起,光是和面就学了半年。手工和面讲究手法,按照师父的说法,“面要和熟、和透”,最后和成的面团要有劲道,轻轻放在案板上要做到不沾边。
学会和面以后,最先学做豆沙包,“豆沙是最练基本功的。”吴鑫成说。豆沙包搓面要匀,下料要刚好,不漏底、不穿皮,要保证做出来的豆沙包无论从哪个角度咬下去,面皮的厚度都一样。三个月时间里,吴鑫成只做豆沙包这一个种类,不断打磨下料手感。
“前三个月只能在边上看,半年后慢慢上手,师父让靠边立马就要靠边。”学习的两年里,他吃住在师父家。日复一日的单调练习,他甚至一度放弃,跑出去打工,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师父家中继续学习。
在做包子这个行当里,遵循的是亘古不变的质朴道理:偷不得懒,耍不得赖。
能独立“上案”后,2002年,吴鑫成到师兄的包子铺帮忙,2005年正式接手“宏顺包子王”,一直坚持到现在。
搬走的老顾客每周回来买包子
凌晨两点,吴鑫成起床了,和面、制作、上蒸笼。早上五点,包子铺开门。肉类包子到了中午基本全部售完,剩下的包子陆陆续续可以卖到下午。但即便包子提早卖完了,吴鑫成依然不会闭店。“不能让顾客来了,看到店子关门。哪怕卖完了也要告诉顾客,包子卖完了。”吴鑫成坚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早餐的种类越来越多,甚至光是包子这一个品种,选择也五花八门。更加高效、便利的连锁包子铺开始出现,这些更加现代化的包子铺采用统一配送,包子种类繁多。
吴鑫成的包子店不一样。他的店铺里,案板上是白花花的面粉,铁锅早上炸过烧卖里要用的油渣,散发着猪油香气,蒸笼里冒着热气腾腾的蒸汽。老长沙人的一天就是从这样的熨帖里开始。
随着老房子拆迁,一些老顾客搬家了,还是离不开“宏顺包子王”的包子。一个七十多岁的娭毑对吴鑫成说:“我家一家三代,都指定你家包子。”还有家已经搬到井湾子的老顾客,每周还要来一次店里,买五六十个包子,作为全家人一周的早饭。
有一回,一个老顾客特地回来买包子,吴鑫成生意太忙没注意多找了几十块钱。第二天,这位老顾客特地又从大老远赶来,把钱还给他。
传统口味做出竞争力
每天只做4000个
老顾客的信赖让吴鑫成感动。二十多年来,虽然物价在涨,但吴鑫成很少给包子涨价。直到现在,烧毛、银丝卷、豆沙包等受欢迎的种类仍只要5毛钱,汤包1.5元两个。这样的价格,在长沙已经不容易寻到。
“我不喜欢涨价,总觉得是一道坎。”吴鑫成说。
就像当年跟着师父学做包子,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练习,如今吴鑫成的经营之道也是凭借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从某些方面来说,吴鑫成非常传统,他坚持传统的包子做法,因为“这才是地道的老味道”。他坚持十年如一日的节奏:每天购买新鲜猪肉,每天现炸烧麦所需的油渣,总共只做4000个。“只有这样能保证每天的包子能卖完,顾客买到的都是新鲜包子。”吴鑫成说。
城市在发展,距离“宏顺包子王”不远处的五一商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刷新着长沙的天际线,但最地道的烟火长沙味,还是要在寻常巷陌里寻找。“宏顺包子王”用20年的坚持,让老顾客至今仍能以最熟悉的方式,开启每一天的生活。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