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泰用过的饭盒和包。
孟泰荣获的奖章、纪念章。
“孟泰仓库”保存下来的阀门、管件。
孟庆珍向记者介绍父亲孟泰不同时期的照片。
鞍钢孟泰纪念馆分四个展区讲述孟泰为共和国钢铁事业忘我奋斗的一生。
在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总厂机关大楼南50米处,坐落着鞍钢孟泰纪念馆。500多平方米的展馆陈列了数百件展品,讲述孟泰在鞍钢工作的点点滴滴。伴随着馆内播放的铿锵有力的旋律,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孟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鞍钢工作的日子里,他爱厂如家,爱炉如命,与鞍钢人一起,用了不到16个月的时间,在外国专家断言的“只能种高粱”的废墟上创造了恢复生产的奇迹。
鞍钢孟泰纪念馆每年接待数万名参观者,大学生入厂的第一课、基层班组的日常党课、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甚至中小学生的主题班会,很多会选择在这里举行。
纪念馆四个展区讲英雄
5月8日,记者走进鞍钢孟泰纪念馆。展厅呈长方形,分为四个展区,馆内共有图片46幅,孟泰使用过的物品27件,以及纪念孟泰的藏书、碟片和《孟泰报》等,馆内藏品反映了孟泰为共和国的钢铁事业忘我奋斗的一生。通过纪念馆内的主要陈列,能够了解孟泰从历经苦难的普通工人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的历程。
“孟泰1898年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今丰润区),少年时逃荒到东北,一开始在抚顺煤矿背煤,之后来到鞍山制铁厂。”鞍钢孟泰纪念馆讲解员康娟讲解道,孟泰半辈子漂泊,直到解放军进了鞍山,他才体会到当家做主的感觉,才找到了“家”。从此,他认准了一条路,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1947年,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与老百姓一家亲的场景,孟泰激动得泪水模糊了双眼。1948年,孟泰毫不犹豫地带着一家老小去支援通化的生产建设。
采访中,孟泰大女儿孟庆珍向记者讲述了孟泰那次离开鞍山的经过。她说:“当时父亲要去外地支援生产建设,父亲很激动,但毕竟在鞍山生活了20多年,一下子要离开,他的心里有些不舍。”
离开前,孟泰独自来到鞍钢厂区,站在高炉的平台上,看着热风炉的圆顶,看着一根根插入天空的大烟囱,看着炉下的荒蒿野草,他难过地流泪了。
孟泰来到通化,凭着一手好技术,起早贪黑不分昼夜,用40天时间完成了当地老配管工估算的至少80天才能修好的高炉。炼铁炉出铁了!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了。年底,孟泰又回到了鞍山,回到鞍钢工作。那时的鞍钢经过炮火洗礼,千疮百孔。外国专家断言,这里“只能种高粱”“要恢复鞍钢,至少也得20年”。面对外国专家的断言,孟泰憋着一口气,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让鞍钢恢复生产。
孟庆珍回忆说:“在鞍钢要恢复生产的那段时间,自己好多天都见不到父亲,他天天守在高炉旁。为了早日让鞍钢恢复生产,父亲心里像着了火似的,最让他犯愁的是刚解放那会儿,厂里百废待兴,修复高炉需要的设备和器材都没有。有一次父亲在高炉边转悠,脚突然踩到了什么东西,他捡起来一看,是一个三通水门,这正是修复高炉需要的器材。父亲马上连刨又扒,又找到了好几个备件。”
孟泰了解到,原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工人们将工厂的设备扔了或者藏起来,通过“磨洋工”的方式反抗压迫。有些比较稀缺或者生活中能用得上的配件就被工人们悄悄带回家,有的藏在顶棚上、有的藏在地窖里。
于是,孟泰积极动员群众,让大家主动上交。在炼铁厂的十里厂区内,孟泰带着工友用双手刨开厚厚的冰雪,捡回一根根铁丝、一件件备品。
在他的带动下,鞍山市居民献出炼钢器材21万余件,炼铁高炉逐步恢复生产。1949年6月,2号高炉流淌出第一炉铁水。1949年7月9日,鞍钢举行盛大的开工典礼。会上,表彰了在护厂、抢运、上交器材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孟泰等9人被授予特等功臣。
1949年8月1日,孟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激动地说:“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今后党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党需要我干什么,我就是豁出性命也要坚决干好。”
建起多个“孟泰仓库”
在鞍钢孟泰纪念馆的展柜里,“孟泰仓库”保存下来的阀门、管件等器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旁边的展板上是两张孟泰清洗、修复收集来的管件的照片。
照片中的孟泰神情专注,手里拿着工具,小心翼翼地进行着修复和清洗,仿佛正在修理一件宝贝。
康娟说,当初孟泰寻遍整个厂区,收集了上千件器材,这些器材很快堆成了一座小山。如何安置这些暂时还用不上的宝贝?孟泰细细思量之后,把高炉脚下的一间小铁房收拾出来,建成了一个小备品仓库。
孟泰成了这间小铁房的主人,每天一大早就来到厂里,一头扎进铁房里,不停歇地修理着这些器件。有时干得着了迷,就索性吃住在厂里。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地面上的旧管件越来越少,架上修好的管件越来越多。
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这间简陋的、存放工具的小铁房,在修复高炉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当时条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没有花国家一分钱,就实现了鞍钢高炉恢复生产,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
鞍钢恢复生产了,孟泰依然坚持捡拾管件。当时有人劝孟泰说:“现在条件好了,不像刚开工那阵缺这少那的。你何苦还捡那些小来小去的东西呢?”孟泰说:“搞建设和过日子一样,一刻也离不开节俭,就是将来日子好过了,勤俭节约的传统也不能丢。”
修复一号、四号高炉的过程中,不管缺啥,大家都去“孟泰仓库”领,凡是高炉上用得上的管件,保证供应。“孟泰仓库”就是一间应有尽有的“宝库”。
70多年过去了,如今在鞍钢,从班组到车间,从车间到厂矿的“孟泰仓库”有节约箱、节约柜、节约仓库,在鞍钢生产和建设中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
王国本是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总厂新烧作业区的生产点检员,他始终以老英雄孟泰为榜样。5月8日,记者在炼铁总厂的新烧作业区看到,王国本将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建成了新时代的“孟泰仓库”。
几年的时间里,王国本从工业垃圾场收回了十多万个螺丝钉、50多个大小轴承、几十个废弃的潜水泵……王国本把这些废旧物资积攒起来,并在他的巧手下变废为宝,很多被重新应用到合适的设备上。
“我只是炼铁总厂一个普通的党员、一名平凡的工人,但是从我参加工作那天开始,就一直用孟泰‘艰苦奋斗、爱厂如家’的精神激励着自己,我们这一代的工人也要把‘孟泰精神’传承下去,做新时代的孟泰传人。”王国本说。
“掂水”绝活人越来越多
段兴宇是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总厂新一高炉的主管技师,他不止一次来到鞍钢孟泰纪念馆参观。1981年出生的他有着21年的工龄,平时工作中经常要穿着厚厚的阻燃服、长筒靴,戴着防护手套、防护面罩。穿着这样的装备,往高炉炉台一站,还没等干活全身就湿透了。
段兴宇说,炉前工是战斗在鞍钢最前线的人,他们舞动着大锤,敲击着钢钎,劳动的过程折射的就是炼铁精神!
“孟泰是鞍钢劳动模范的代表,我们在孟泰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一幅幅照片和一个个实物展现,能深刻地体会到老英雄在这里作出的杰出贡献。”段兴宇说。
作为一名工人,要想工作干得好,仅靠一股蛮劲是行不通的。孟泰刻苦钻研技术,解决许多生产关键技术难题的事迹激励着段兴宇努力工作。
鞍钢孟泰纪念馆的一块展板上,红底白字赫然印着16字的孟泰工作法:眼要看到,耳要听到,手要摸到,水要掂到。这个工作法至今仍是新时代工人学习的典范。
孟泰几十年与高炉循环水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套维护操作法是孟泰多年来在高炉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工作规律及操作技术。
记者在参观中发现,炼铁厂的高炉炉体上下布满了各种设备。段兴宇解释说,在这个高炉车间里遍布着纵横交错的各种管道,就像人身体中的血管一样,单是冷却管就有1000多条,这些管道中如果有一条不畅通,就会影响高炉的生产。
孟泰当年凭着对维护高炉的责任心和多年的工作实践,把每一座高炉的管线熟记于心。这一本领的习得来之不易,高炉上有数千根冷却水管,有些水管要挤过狭窄的通道才能摸到。孟泰拿着梯子上上下下爬了无数次,才做到了对每一条管线了如指掌。
段兴宇说,孟泰工作法中的“掂水”是一门绝活。工厂里的老师傅说,高炉上不管哪根循环水管,只要孟泰把手一伸,迎着流下来的水流上下掂几下,就能准确判断出水的温度、压力和管路情况。
在孟泰的影响下,高炉上琢磨实践“掂水”技术的人越来越多。几年的工夫,这里出现了一批维护高炉设备的技术能手。
20世纪50年代,鞍钢面临停产危机,孟泰组织500多名技术骨干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协作联合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终于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誉为“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他自己设计制造成功的双层循环水,使冷却热风炉燃烧筒寿命提高100倍。
段兴宇说,作为新一代的产业工人,在工作中更要讲技术创新。这些年来他研究发明的专利有20多项,自己注重在工作中细心观察,看到工人操作不方便的地方,他就和工友们研究,请教老师傅,对这些点位进行改进,最终达到省人力、省时间、提产能的效果。
“鞍钢孟泰纪念馆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资源,‘孟泰精神’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鞍钢职工,‘孟泰精神’是‘鞍钢精神’的源头,也将永远扎根在每一名炼铁人的心中。”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总厂党委工作室主任、鞍钢孟泰纪念馆馆长王锋说。
王锋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鞍钢孟泰纪念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在展陈、讲解、研究等方面全面升级。“鞍钢孟泰纪念馆充分发挥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的作用,将孟泰故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为生动传播红色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他说。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