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利落短发,一身蓝色衣裙,举手投足得体又干练,初次见到王秋燕,便真切地感受到,她温婉恬静的个性中透着特有的气质。当问起她当初为何会选择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时?王秋燕笑着说,自己很幸运,18岁时被分到西南航天系统的一个单位,当了一名话务员,天天守在三尺机台,重复上千个电话号码。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她最大爱好就是读书、写作,而且遇上了良师,让她下决心要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坚持到底。

图片

王秋燕:起初,我主要写广播稿,后来就试着写小说。写完以后,寄给总部机关创作室的老师们。他们看后给我回了很长的信,认为我很有生活基础,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后来上级举办了一个笔会,三个月的笔会,我在那里写了《在那远离发射场的地方》,老师们一字一句地教我修改,甚至很严厉地逼着我改,在老师们的鼓励教诲下,我的小说正式发表。

短篇小说《在那远离发射场的地方》是王秋燕的处女作,以坚守深山中的通讯技师全力为卫星发射做好保障为主题。小说发表后改编成电视剧《远离发射场的地方》,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王秋燕告诉记者,这部小说是以她自已的亲身经历来创作的。

图片

王秋燕:维护站的生活特别单调,有空时总拿起电话和我们聊天。但按照规定,话务员不允许聊天,所以经常和他们打嘴仗。人们体会不到那个年代的生活。你想想,在山里面、在很孤僻的地方,一个人影都见不着,能听听外面的声音都是好的。所以,他们有话没话地就打来电话说一句,我们不理他,撤了线以后,他们又会打过来。其实,现在我很能体会他们当时的那种心情,也经历了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1989年,在文学创作上小有成就的王秋燕飞出大凉山的深山长谷,考入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开始了专业创作,而那时她已经当妈妈了,女儿还不到一岁。

图片

王秋燕:上军艺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一个奋斗目标。当时女儿还不到1岁,我把她送到爷爷奶奶那儿照顾,然后就去上学了。我觉得,这是我的事业,自己的事情当然要自己作主。如果你有一个学习的机会,难道要放弃吗?不会的,再苦再难都要去。

在1990年第一期《解放军文艺》杂志上,正在读书的王秋燕和几位同学带着清新凌厉的文学新作集体亮相,引起文学界广泛关注。

王秋燕:在军艺读书期间,我们度过了很快乐的两年时光。我清楚记得,我们老师说过一句话,树栽在一起才能赛着长,搞文学的人也要互相碰撞,那两年真的让我终身受益。

1994年,王秋燕随“远望号”船万里远航。远航归来,她倾情创作了长篇散文《女人出海》。

图片

王秋燕:我们到达马里亚纳海沟时,遇上了台风,人在大洋上,真的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风浪大,每天待在万吨巨轮上晕得七荤八素,感觉肠子都要吐出来了,恨不得往海里跳。为什么?看到一杯水都会晕,实在是太痛苦了。在那种时候,我就感觉过去的那些艰辛、悲伤,在太平洋狂风巨浪面前都变得渺小了,都算不了什么。太平洋是我的重生之地,出海归来后,我变得更加坚强,人一下子开朗了,心里有了阳光。后来我总想,人只要自己不倒下,真的没人能打倒你,那样的坎都过来了,还有什么坎过不去呢?

时隔多年,回忆起万里远洋的艰难与收获,王秋燕的情绪仍很激动。她说,那次远洋让她对中国航天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曾在西昌工作了14年,早已把那里当作自己第二故乡,所以,她在万里远洋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用心用笔,为中国航天人的艰辛和奉献树碑立传,为此她历时4年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向天倾诉》。

图片

记者:《向天倾诉》这部长篇小说,您写了整整4年,后来改编成电视剧。据我了解,这部小说您改了4稿,精心打磨,可以说是呕心沥血。

王秋燕:这个小说写了不止100万字,为什么呢?因为我每一次改稿都推翻了重新写,其实那几年也是我最艰难的时候,妈妈生病了,女儿又面临高考。这部小说之所以耗时这么长,是因为我妈妈去世之后,有近一年的时间,面对电脑,我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记者:20多万字的小说,每一次改稿您都推翻重来,到最后您是一个什么样的写作状态?

王秋燕:早晨九点开始写作,吃完中午饭后继续写,晚上吃过饭,散步后九点开始写,一直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就是这样过来的。

2016年,王秋燕受命创作报告文学《正在发射》,她在海南实地采访6个月,写作4个月,将文昌发射场从立项到设计到建设,再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的过程记录下来。那些天里,王秋燕在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中,深入现场,走近一个又一个航天人,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故事,见证他们的奉献。

图片

王秋燕:有一个技术工程师,因为要抓紧推进工程,眼睛不舒服时,他就一直拖着没有去医院,直到拖得不能再拖了,才到海南文昌的一个医院检查。到了医院,医生仔细检查后说,你的视网膜脱落了,这是不可逆的。无奈之下,大家强迫他到北京同仁医院治疗。你想想,一个人为了航天事业,连眼睛都不要了,这样的人不值得去写吗?写作是我们的使命,能用一支小小的笔去写这些人的故事,去为他们做点什么,真的是义不容辞的。还有一个18岁的工作人员,盛夏的一天在脚手架上捆扎钢筋,只觉得一阵眩晕,突然眼前一黑,一跤跌落下去,被安全绳仰面朝天悬吊在半空,地上一根拇指粗的钢筋刺穿大腿,直接插进了腹腔。飞驰的救护车上,这个小伙子苏醒过来对领导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对不起领导,我又惹麻烦了……这样的故事太多了,让我特别感动。

王秋燕告诉记者,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离不开中国航天人的艰辛付出。用手中的笔写航天人的故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光荣的使命。她要让更多的人理解航天人、学习航天精神。

图片

王秋燕:我每次看航天发射,不论是在手机视频里看,还是在现场看,我都抑制不住会激动落泪,好像这辈子就和这个事业捆绑在一起了,它的每一次失败、每一次成功都会牵动你的心。因为你生活在这个环境里,一个作家离不开滋养你的这片土地,它同时也滋养了你的事业。我看到的航天人,做事都是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等等这些词,用在中国航天人身上,一点都不为过,他们真的是这么践行的。航天精神非常值得大家去学习、去弘扬!

王秋燕简介

图片

王秋燕,浙江云和人,1960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在那远离发射场的地方》《纯金时光》《向天倾诉》,长篇散文《女人出海》和报告文学《将军令》《正在发射》等。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