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
是中国故事的“最佳女主角”。
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奋进。
值此“三八”
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
让我们,
为那些巾帼力量点赞。
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
★蓝天“花木兰”★
1952年3月8日11点45分,随着三颗开飞信号弹蹿上天空,14名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女飞行员,驾驶着六架苏式里-2型墨绿色双发运输机,准备从北京西郊机场冲上蓝天,飞向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
195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在这个兴奋的日子里,新中国第一批优秀的女航空人员在祖国的首都隆重地举行了起飞典礼,这是新中国妇女在共产党领导下新的光辉胜利,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举。
朱德总司令与第一批女飞行员合影
来自首都各界的7000余名代表和50多位各国驻华使节的夫人以及中外记者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起飞典礼。当飞机从中南海上空飞过的时候,毛泽东主席特意从办公室走到院子里观看,还赞扬她们:“细妹子不简单,飞得好高啊!”
3月8日下午1点10分,六架飞机准时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1点20分,飞机陆续返回机场,平稳降落。朱德总司令、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检阅并接见了女飞行人员。多年以后,首批女飞行员武秀梅对当天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武秀梅,活跃在空军部队长达30多年,一直到1988年才离开飞行岗位。
武秀梅回忆:“邓颖超说,只有在新中国,女同志才能和男同志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得到。”
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周映芝
首批女飞行员周映芝记得,邓颖超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今天的起飞典礼证明了妇女只要打破自卑感,有信心,有勇气,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伍竹迪和战友们
由于第一批女飞行员开创了通向蓝天的道路,第二、三、四、五、六批女飞行员也相继完成培训,成为空军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她们驾驶的飞机飞遍了祖国各地,执行空运、空投、抢险救灾等各种任务,为人民空军赢得了荣誉,也为新中国妇女争了光,为祖国争了光。
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
★田桂英★
1950年,一部反映劳模生活的影片《女火车司机》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部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创作而成的,而那位女火车司机的原型,就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1930年,田桂英出生在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家里很穷,上面有五个姐姐,一家人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为养家,田桂英十三岁就进城当童工,直到十七岁大连铁路招工,田桂英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到大连机务段食堂发饭票。
1949年6月20日,十九岁的田桂英,在女火车司机培训班的报名表上签了名。这一天,让田桂英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那时候要做火车司机,得有一项功夫,用十来斤重的大平板锹每3秒铲1锹炭,15分钟要投280锹。9个平均年龄20岁的姑娘每天就练这个,一天下来都跟水人儿似的。
图为纪念包车组被命名为“三八”号包车组
8个月零20天,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就这样“出炉了”。因为田桂英毕业考核成绩最高,于是被任命为司机长,她们的包车组被铁道部命名为“三八”号包车组。从1950年的3月8日到8月末,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田桂英的包车组创下了安全行驶3万多公里、节煤51.76吨的纪录。
新中国第一位女专机机长
★汪云★
汪云,1935年出生,新中国第一位女专机机长,曾两次为周总理开飞机 。中国空军特级飞行员。
汪云
1973年初,上级决定汪云当专机机长,改飞高速运输机。女同志驾驶高速喷气飞机,在中国是第一例,就是在世界各国妇女飞行员中也是不多。那时,38岁的汪云,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汪云向党立下誓言:“男同志能飞的飞机,我们也能飞,而且一定能飞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横在面前的难题,都被她用顽强的意志所攻破,教员仅带飞了19个起落就放了单飞。
30多年来,汪云在祖国万里蓝天飞行了6000多小时,100多次安全圆满地接送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视察,20多次为外宾飞专机和执行国防科学研究等各种空运任务。
新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谢希德★
有人说:“芯片的战争就是未来的战争。”芯片的背后是科技之争,说得再精确一些,是半导体技术之争。
事实上,中国的半导体技术研究,起步时并没有大幅落后于世界进程。这说起来,还得感谢一个人。在新中国百废待举的年代,她以瘦弱而坚强的身躯,为我国的半导体物理、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撑起一片天。
她的名字叫谢希德。
谢希德
然而,除了研究半导体技术,在谢希德瘦小的身躯里,还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她将这股能量献给了教育。
1983年复旦春节团拜会上,时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盛华宣布了国务院任命谢希德为复旦大学校长的决定。热烈的掌声在会堂里久久回荡,人们不约而同地向新中国高校第一位女校长投来了无比钦佩的目光。
谢希德
谢希德在先后担任复旦副校长、正校长的10年间,她力排众议,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科、理科的苏联模式,增设了技术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几个学院,将复旦变为一所拥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大学。
她抓教师队伍建设,采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励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促进青年教师拔尖;她在报纸上撰文改变“近亲繁殖”的师资结构,倡导人才流动并实践之;她强调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少洞见在如今看来依然颇有远见……
新时代,
巾帼力量愈发强大,
巾帼之歌也更加嘹亮:
战疫情,她们挺身而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薇院士立刻率领团队奔赴武汉攻克疫苗研发;甘如意“千里走单骑”,骑车4天3夜回武汉抗疫;李德青作为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串门”排查,在社区防控、邻里关爱中彰显作用……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和保障支援后方,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名字的女性,在默默贡献力量。
拔穷根,她们拼搏奋斗
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推动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至今已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考入大学;“草原绣娘”白晶莹带动2.6万名妇女巧手织锦绣,在发扬蒙古族刺绣的同时,开拓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安徽滁州王萌萌,带动广大村民转变观念、脱贫致富,将曾经的“落后村”变成了产业兴旺的“明星村”……
谋创新,她们砥砺前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副总工程师陈岚,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平和“刚柔并济”的管理水平,带领一支半数以上队员不足35岁的年轻队伍,为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绕、落、回”全程护航;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贺丽生,搭乘“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进行万米级海试,打卡地球“第四极”。这也是“奋斗者”号第一次有科学家参与的海试活动……
巾帼不让须眉,
红颜更胜儿郎。
她们将继续乘风破浪,
浓墨重彩续写新的荣光。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