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高原小杂粮收获季,漫山遍野都是丰收的喜悦。 曹建国摄
一切美好梦想的实现,一切传奇故事的书写,无不闪耀着精神的光芒。
脱贫攻坚使忻州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几年,这里的农村从整体上一扫昔日脏陋破败的落后气息,代之以整洁文明的时代新貌,贫困村民摆脱了捉襟见肘的生活,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都悄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硕果累累的背后,是路途的艰辛。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披荆斩棘中,蕴含着担当、实干、扎根、斗争、牺牲等强大的精神力量,书写着忻州脱贫攻坚的动人篇章。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必将成为继续前进永不枯竭的内在动力。
担当
舍我其谁,在大局中找准定位,当先锋、打头阵、挑重担
以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大气魄,向千百年摆脱不掉的贫困宣战。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是高标准,也是时间表。全国一盘棋,任务自上而下。
“三关总要”“晋北锁钥”标注了忻州这块土地历史上对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向千年贫困堡垒发起总攻的今天,忻州市委发出最强动员令:“决不能拖全国后腿,摘不下贫困帽子,就对不起脚下这块红色土地!”
誓师立令,舍我其谁。忻州的决策者们形成共识:攻克深度贫困,是这一届这一任的重大历史使命,抓好了是责任,不抓、抓不好就是罪人!忻州的自然条件差,但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不能差!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14个县、20多个部门,如何组织大兵团作战?工作多年从未遇过的困局。但这个重任,拼尽全力也要担着。”忻州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杨志勇说,“描绘作战图,规划行军路,安排时间表,你不当先锋谁当?”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从五台山下,到黄河岸边,集结号嘹亮吹响,扶贫干部在实践中练就担当作为的铁肩膀和真本事。
从山西省住建厅到河曲县南也村任职,第一书记冯毅哭了两次鼻子。第一次进村挂起“服务牌”,就遭村民谩骂推打:“尽搞虚的,一看就不是干事的!”他流下委屈的泪水。
但他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埋头干起实事,自来水入户、建饲草加工房、发展肉驴养殖……一口气办了70多件。两年任职期满,村民联名申请他留下。看着一片鲜红的手印,他再次流下激动的泪水。
冯毅是忻州扶贫干部大军的一线代表,一个形象缩影。
这里苦,那里累,山区农村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谁来?更多的党员干部主动担责,各显其能,深入贫困最前沿打头阵。
在市、县决策者的层面,更主要的担当来自他们对国家脱贫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大胆决断与创造性做法,来自他们为了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勇于先行先试、主动作为的创新精神。
忻州市委市政府以超常的勇气和担当,自加压力,下决心把797个深度贫困村分三年进行整村搬迁,人退绿进,在一个主战场上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两场战争。这次涉及1.97万户、4.56万人的整村迁徙,是忻州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也是中国精准脱贫时间倒逼机制创造的奇迹。
“敢”字为先,勇挑重担。河曲县率先探索整村易地搬迁机制,为山西省攻克深度贫困蹚出了一条新路子;繁峙县在山西率先破解脱贫攻坚和城乡发展用地政策机制矛盾,将土地增减挂钩和闲置宅基地拆旧整治一次性布局到位;保德县集中有限的财力整村提升,实现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统筹协调发展……各县(市、区)找优势、补短板、还欠账、解难题、啃硬骨头。
忻州长期困于“翻不过的圪梁梁,栽不活的梧桐树”窘境,向贫困宣战,不是不想,是没有底气;向幸福出发,不是不愿,是没有实力。脱贫攻坚战打响,担当精神成为考验忻州党员干部的试金石。
忻州市副市长裴峰说:“只有笃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主动担当精神,才能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巨大洪流,形成合围之势,奋勇闯关夺隘。”
实干
抓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出实招、务实功、求实效
“一步搬入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这样的故事背后,是各级干部统筹解决整村搬迁大量具体问题的艰辛努力。
“泥腿子的贴心人”“脱贫致富主心骨”,被群众这么称呼的人,都是为贫困户出谋划策办实事、脱贫攻坚出实招的扶贫干部。
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面对数量庞大、程度不同的贫困现象,精而又精地识别、准而又准地施策,背后必须是实而又实的工作作风和细而又细的工作方法。
岢岚县委书记王志东说:“脱贫攻坚作风硬不硬是检阅干部的一个窗口,蓝图绘得再好,没有党员干部在一线实干,一切不是等于零而是小于零。”
人间万事出艰辛。用非常之力,竟非常之功。
在忻州,领导干部调研必问脱贫攻坚情况,开会必讲脱贫攻坚事项,现场办公必解脱贫攻坚难题,“不在贫困户家里就在扶贫企业里”。
实干为要,方有未来。忻州市明确树立实干导向,以结果论英雄。倒排工期精确到天,各县区领导坐镇指挥督战,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比实绩见实效,奖优惩劣。
全市涌现出一大批肯实干、善作为的好干部。
河曲县赵家沟乡时任党委书记李宇星三个月实干苦干,以惊人的速度打响了全县整村搬迁“当头炮”;偏关县天峰坪镇镇长李彦明以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摸索发展“集中+联村+分布”的光伏扶贫电站集群,带动全县光伏产业大发展。
吕梁山下,滹沱河畔,无论是“西八县”还是“东六县”,哪里有贫困户,哪里就有脚上带着泥、身上冒着汗的扶贫干部走村入户;哪里有困难有矛盾,哪里就在只争朝夕出主意、想办法解决。一大批基层干部用无数实干脚印的叠加,把国家的好政策转化为惠及贫困群众的好做法。
黄河边上的保德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脱贫摘帽考核综合排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被认为是“出人意料”的成果。县委书记温建军说:“为民务实,勇毅笃行。只要上下齐心,形成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强大合力,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没有什么美好向往不能实现。”
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也被广泛激发,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神池县大泉洼村民徐庆丽随整村搬迁住入新居后,积极学技术、做生意,贷款开起美容院;静乐县90后姑娘姚艳梅带领贫困户搞起了“稻田剪纸画”和“杂粮迷宫”……脱贫攻坚政策引领,实干精神蔚然成风,昔日争着从贫困山村往外跑的一大批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
扎根
扎下去、住下来、干起来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
在忻州,有这样一群干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光阴,他们把根扎在最贫瘠的土地,把心留在最需要他们的困难群众身边,扶贫路上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雁门关下,巾帼风流,古有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今有刘桂珍扎根深山志不移。代县段家湾村刘桂珍,40多年四副担子叠加一肩,她柔和而坚定,瘦弱而强大。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各种荣誉奖牌摆满了一屋子,为什么依然驻守穷山沟?她用一贯淡然的口气回答:“大伙都习惯有我在了,要看着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朴实的语言,道出她和村民之间建立起同呼吸、共命运、根连根、心连心的浓挚感情。
干部扎下根,合力拔穷根。精准扶贫把“大水漫灌”变成“有效滴灌”,驻村干部就是“滴灌”中的管道,他们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体系直接伸入贫困最深处的万千触角。
来自国家、省、市、县四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城里人”,在贫困村住下来、扎下根,切身感受群众冷暖,了解村情民意,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帮扶。不稳定脱贫,队伍不散、帮扶不脱钩。
两年前来五寨县挂职副县长的董云龙,来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走乡进村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办公室,现在他张口闭口总说“我们县”,俨然一个地道的五寨人;
忻州市委驻繁峙县扶贫工作队大队长兼光峪堡乡大李牛村第一书记郭舜良,在五台山北台顶脚下这个小山村一干就是9年,由一个机关干部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规模、综合性生态养殖“三军总司令”,近年大李牛由贫困山村一跃跻身山西省十大旅游名村;
宁武县西麻峪寨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张尚富,来自忻州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先后驻扎于忻府区、定襄县和宁武县3县(区)6乡镇20多个村,15年一直战斗在扶贫第一线;
“刚来村里的时候,江书记可时髦了!你看现在跟村里的女人们站一起都快认不出来了!”这是五台县东雷村人们对第一书记江英弟的评价;
在代县王家会村,刘晓鹏由第一书记而到村党支部书记,由下乡帮扶干部变成了小山村里里外外的“当家人”;
岢岚县原赵家洼村70岁的王三女晚年丧偶、丧子,孙子、孙女有残障,现住广惠园小区的她,已经把第一书记陈福庆当成了亲儿子。
在忻州采访,记者所到之处,这样的故事俯拾皆是。身到、心到、情到、责到,真扶贫、扶真贫,近13000名分布在忻州市各个沟峁山乡的帮扶干部,以顽强的扎根精神,为贫困户遮风挡雨。
谈到自己近10年没“挪岗”,五台县委书记王继明说:“我们的奋斗价值,就在‘幸福着百姓的幸福’里,这样的干部并不止我一个。”在忻州市一个个县级领导的履历表上,在一个岗位任职七年、八年、十年,有的临近退休。他们在长久的坚守里,头发白了,脸上皱纹多了,老百姓都走出贫困了。
脚下沾了多少泥巴,心中就装着多少群众。扎根坚守,是扶贫事业的职责所在,也是血液和骨气里流淌着的家国情怀。
斗争
聚焦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敢斗争、善斗争、勇创新
晋西北高原沟壑纵横,山路崎岖,山风呼啸。大自然鬼斧神工,五台山、芦芽山、老牛湾风景绝异,大山深处却是惊人的贫困伴着揪心的艰苦。
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作斗争,是第一道必须迈过的坎。打井、种树、平田、建桥、修路、盖房,改善村里基础设施,成为所有帮扶队员共同首要任务。每一位扶贫工作者,都在一天天的驻守中斗争,在斗争中一点点把村子变得更好。
对于干燥的黄土梁峁来说,更广阔的战天斗地,就是从根本上改善脆弱的生态。昔日灰褐色的荒山秃岭被连片的油松、落叶松、云杉覆盖,沟底坡梁的瘠土薄田长满了改良过的野生沙棘。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流域生态修复,近5年忻州市造林绿化面积增加了376万亩。
这背后是无数扶贫干部带领以贫困户为主体的造林专业合作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钻山下沟的艰苦奋斗。曾在静乐县挂职副县长、常年跑在全县14个乡镇80多个造林工地、被大家称为“黑脸县长”的李淑辉说:“造林有季节性,战荒山、攻秃岭非一日之功,不能惧烈日风雨。”
不怕山高,就怕腿软。易地移民搬迁是公认的脱贫攻坚“第一难”。忻州市如此大规模整村搬迁,困难千重万重。乡镇作为国家扶贫政策落地的最基层政府,是与各种矛盾短兵相接的地方,也是脱贫攻坚最见功夫的地方。大多数困难不是只靠满腔热血就能解决,破解难题需要斗智斗勇。
跑断腿、算细账、讲道理,终于完成全乡26个村整村搬迁任务后,繁峙县东山乡党委书记任雨田说:“作为全乡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如果你在克服大阻力、解决大矛盾时没有斗争精神,不能给老百姓讲清楚道理、解决好困难,把握不好斗争的策略,东山乡按时摘帽就是一句空话。”
敢于斗争,还要善于在斗争中创新引领。在当年八路军百团大战打响第一枪的静乐县,窑会村第一书记刘冬梅以令同行惊讶的线上销售能力,组织村民把鹅卵石、羊粪、沙土等卖给城里人种花、养鱼、养宠物,把“土面面”“粪蛋蛋”换成“钱串串”,将本村及周边500多亩红皮土豆销往全国各地,蹚出一条电商新路,使静乐县成为全市红皮土豆培育和集散地。
河曲县委书记边东圣说:“用制度‘逼’着干部下去,‘教’会与群众打交道,‘推’着干事创业,不合格的撤换,才能始终保证队伍战斗力。”如果把脱贫攻坚比作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其中难免也有不协调的杂音。不掩饰矛盾,不回避斗争,与“虚假脱贫”和形式主义作斗争,与极个别干部的畏难、懈怠情绪和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作斗争,贯穿了忻州市脱贫攻坚战的每一个环节。全市五年开展了16次“回头看”查找问题,共对204名扶贫干部进行了撤换和追责处理。
同贫困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是波澜壮阔的改天换地,更是细微之处的铢积寸累。难中之难就在于贫困户的“穷”已成习惯甚至麻木,不想变、不求变、惧怕变的心理比较普遍。小到洗脸洗澡、擦桌子扫院等养成家庭卫生习惯,大到拆土窑、迁新居的移民搬迁,都要用尽心思、想尽办法,在与落后思想与生活陋习的斗争中,一点一点推动改变。
牺牲
不负时代,为了群众得到实惠,甘付出、愿奉献、比贡献
五年脱贫攻坚,1800多个日日夜夜。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忻州的扶贫干部经受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战斗考验和炮火般的洗礼。有战斗就有牺牲,同全国脱贫攻坚战场上牺牲的英雄们一样,9位忻州扶贫干部以生命赴使命,用坚定奉献与牺牲意志,把生命最后的力气献给扶贫事业,留下令人敬仰的背影。
他们是:张建山、郭尔泰、黄忠明、吕晓强、马光敏、杨继明、王虎虎、任利、张瑞祥。他们的名字值得永远铭记。
那些仍然站立着的战士,他们克服种种个人困难,奉献青春热血、才华智慧,牺牲亲情团聚和身体健康,牺牲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顽强坚守、拼搏战斗。
保德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白利军,在山西省率先创建起四级脱贫档案体系,户明白卡、村档案簿、乡档案册、县档案库,四级档案管理规范、标准统一、真实可信、脉络清晰,成为全省、全市学习的样板,自己却因劳累过度导致眼底出血。
神池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许焕晓,在工作中脚部骨折,但每天坚持拄双拐上班,全力做好全县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工作。
五台县北文西村第一书记王丹,工作中被一头受惊的大黑牛猛撞倒地,紧急手术从腹腔抽出2200毫升血才脱离生命危险。但出院不久她就赶回村。“生怕自己制定的脱贫计划不能按时、按步骤落地生效,对不住乡亲们的信任。”她说。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更多的扶贫干部夙夜在公,只争朝夕,脱皮掉肉,不胜不休。无数次在山路上奔波,有人胳膊摔伤了,打着绷带不下“火线”;有人顾不上见年幼上学的孩子;有人带着年迈的母亲住在村里继续帮扶;有人大半年在沟沟岔岔开车奔波7万多公里;有人一年只休过3天假……
所有的付出与牺牲,都大写着荣光,镌刻在战役的丰碑上,在百姓的笑容中。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