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1912-1977),重庆万州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1931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到南开中学任教,9月中旬到山东莱阳二乡师(鲁东大学前身“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的简称)任国文教员。
何其芳才华出众,学识渊博,讲课从来不用国民政府的《语文》课本,而采用《活页文选》作教材,不仅讲中国的文学精品,而且把世界著名作家的代表作一一介绍给学生,同时他教学又严肃认真,所以深受同学们的爱戴。
有一天在语文课上,何老师忽然走近我的桌旁,发给我一本小《燕泥集》,封面上还有他的亲笔签字:"赠给柳维光同学。何其芳。"集子里面印有他自己新作的十几首诗。我瞅瞅别人,原来是每人一册。这一堂课,何老师就给我们讲这本小《燕泥集》,其中一首诗的大意是:"我爱远方的星星,我爱皎洁的月亮……在一天夜里,星星和月亮随我走到一座据说是从来不下霜的石头桥上,我忽然发现桥下睡着穷困的农民……从此以后,我要叽叽喳喳地发议论,我不爱星星,也不爱月亮,我爱勤劳的、贫困的农民……"
(摘自《莱阳乡师》,莱阳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1990年9月。《何其芳老师对我的启迪》,柳维光)
1937年,何其芳带着毕业班学生到北平参观小学教育。参观日程完毕后,学生们联合起来要何老师请一次客。何其芳问学生们:"你们要我请吃馆子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要。"何其芳又问:"既然你们不要吃馆子,那我还是请你们看电影吧。"学生又说:"不要。"何其芳奇怪学生怎么都不要,问:"你们到底要我请什么客?"学生们说:"你请我们听听戏好吗?"
(摘自《何其芳传》,中国三峡出版社,2012年1月。《莱阳乡村师范》,卓如)
其实,何其芳对京戏并不感兴趣,他在北平读书期间一次京戏都没有看过。但当学生提出来了,他满足了学生的要求,请学生听了一次杨小楼的戏。他把好的座位让学生们坐,自己坐在后座,看了一会就先走了。
何其芳除了教学之外,在二乡师还完成了3本著作:诗集《预言》,散文集《刻意集》和《还乡杂记》。
在《刻意集》初版序中,何其芳回忆了自己在从工作至二乡师期间思想的转变,最后写道:
现实的鞭子终于会打来的,而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诚实,就是当无情的鞭子打到背上的时候,应当从梦里警醒起来,看清它从哪里来的,并愤怒的勇敢的开始反抗。
我自己呢,虽然我并不狂妄到自以为能够吹起一种发出巨大声音的喇叭,也要使自己的歌唱变成鞭子还击到这个不合理的社会的背上。
五月二十七日,莱阳
诗集《预言》第三卷是作者在二乡师时期写的,第三卷开首一篇《送葬》,最后一段注明"莱阳"。
在长长的送葬队伍的行列间
我埋葬我自己,
象播种着神话里的巨蟒的牙齿,
等它们生长出一群甲士
来互相攻杀,
一直最后剩下最强的。
1936年11月8日,莱阳
何其芳特别怀念在二乡师的工作经历:
莱阳乡师的学生,那样关心着政治,有几个因为到邻县去作救亡宣传而被捕。和他们在一起,我的感情粗了起来,也就是强壮了起来。
何其芳不仅在课堂上用诗文鼓励学生写出好的作品,在课下也热心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1936年秋,二乡师学生成立"学生救国会",应学生们的请求,他和阎仲容一起起草了《告胶东同学书》,支持学生抗日救国活动。也正是由于二乡师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加深了他思想的升华。抗战爆发后,何其芳毅然奔向革命圣地延安。
1938年,何其芳北上延安,先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文学系主任。1947年10月30日起担任朱德同志的私人秘书。1944-1947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毛泽东同志对何其芳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赞许。新中国成立后,何其芳主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红学)以及教学工作,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人民文学》编委和《文学评论》主编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何其芳的一生,经历了多次转折与蜕变,由新月派诗人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由一个学者而成为新中国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为新中国的文艺发展、文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