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Img

104机。图片来源:中科院计算所

1958年9月14日,我国第一架每秒钟能运算一万次的快速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试制成功。它被安装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研究所里。这是科学机关呈献给国庆十周年的大礼之一。

在一百八十平方米的大房间的四周,放着成排的大铁柜,里面装着四千二百个电子管和四千个半导体晶体管,以及磁心、磁鼓、磁带机等各种复杂的机件;在铁柜的里里外外,布满了数以万计的电线接头和大批的小灯泡小开关,比蜘蛛网和夏夜的星星还密。室中间是中央控制台,由数学家和他的助手在那里操纵。

image.png

程序员调试、记录现场。图片来源:中科院半导体所

要先将这架机器运算的数学题目编好“程序”以后,打在纸带上。纸带放入机器后,经过一系列的运算,最后从一架高速度的自动打字机打出计算结果来。数字电子计算机和模拟电子计算机的区别之一,就是模拟电子计算机算出的结果不是数目字,而是表现在萤光屏上的曲线。

1958年4月19日,这架大型快速电子数字计算机算出了第一个题目——东北地下水道设计表的计算。接着,它又解决了和正在解决着国家建设中许多复杂的计算问题、关于人造卫星的某些计算问题等等。曾经人力计算过长江的“不稳定流”,六十个人算了一星期,104大型数字计算机制成后,用其核对之前的计算结果,只花了两分多钟,而且比人工计算得精确。

这架电子计算机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其他有关部门、工厂以及研究机关合作,根据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在苏联专家的具体帮助下研究试制成功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的计算技术虽然只比日本晚一两年,但毕竟距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已经晚了十年。当时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先学习掌握苏联已有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我国的具体条件,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即“先仿制后创新,仿制为了创新”。

参与到104大型数字计算机研制和调试战线上的共有706位科研人员。这些科技工作者经过了一年多的漫长研发攻关、测试验证之后,104机终于在1959年国庆时宣布研制成功,为祖国的生日献上一份了大礼。后来,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中写道:“公元1959年,乙亥,我国第一台每秒运行一万次通用电子计算机在北京试制成功”。104型计算机完成后,我国许多重大科学课题纷纷上机运算,第一颗原子弹的有关科学计算就是由104型计算机实现的。

104型计算机是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平均每秒运算1万次,已接近当时英国、日本计算机的指标。通过这台计算机的研制,创造了我国自主开发的条件,培养出从研究设计、生产制造、系统调试到技术保证的配套队伍。当时的北京有线电厂生产了7台该型计算机,均交付军事部门使用,为促进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综合人民日报、科技日报 人民网宋美琪、王海晴整理)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