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Img

北京城建捐助莫桑比克当地群众

今年32岁的张津源,是北京城建集团国际部的一名员工。2013年,他自英国留学回来就扎根在塞拉利昂做项目。算上他,项目部一共两个中国人,他们领着当地工人一起修建水厂。几年间,张津源见过埃博拉病毒肆虐,得过几次疟疾,多次承担重任,被同事们称为“拼命小三郎”。几乎没有过渡和适应的时间,他一步从繁华的地区迈进经济发展落后的贫穷国家。在这里,在晚上10点发电机停了就伸手不见五指的西非大地,张津源感受着四周的空寂,却体会着内心的充实。他说:“看着星空,感觉自己就是最闪亮的那颗。”在北京城建国际部,有这种感受的人还有很多。

贺志强是埃塞俄比亚的项目经理之一,是北京城建在非洲的第一个项目——莫桑比克农业加工厂项目的最初外派人员之一。回首海外历程,他最大的感触是,“第一个项目我们是分包,现在是总包。当年只做单一土建,现在做的是设计、施工、运营全产业链管理。”

范志伟是东南亚地区部的总经理,在做市场的这段时间,手机软件的飞行报告显示,他平均每天飞行上千里。“人这一辈子,能有个目标,能有个拼命的理由挺好的。我今年快40了,我很感激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为了理想奋斗。”范志伟说。

寥寥话语,让人感受到在海外奋战的北京城建人发自内心的自信与自豪,而背后的艰辛与付出,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在北京城建集团,每个做国际工程的人,包里都装着一盒青蒿素,以防疟疾袭来。疟疾侵袭时,高烧不退,忽冷忽热,很是折磨人,而这已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事情。语言不通、气候恶劣、物资匮乏、政局不稳……而最难排解的是对家人的挂念。他们中有很多人,留给孩子的印象只有视频中的模样。更有一位爸爸,在孩子出生时远赴异乡,长驻国外,待到回家日,已会说话的孩子见到爸爸只会发愣,对妈妈说:“都要睡觉了,这个叔叔怎么还不走?”

正是一个个舍小家为大家的北京城建人,在“一带一路”沿线打造了“北京城建”这颗闪亮的星:从莫桑比克开始,历经布隆迪、塞拉利昂、阿尔及利亚、尼日尔、贝宁,到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以非洲为起点,到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再到美洲大洋洲……截至目前,北京城建国际业务累计新签合同额254.64亿元,开竣工项目共计45个,仅2019年在援外项目领域就连中四元,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领域援外史上一年内连续中标项目最多、总中标合同金额最多两项纪录;在2019年enr“全球承包商250强”评选中位列全球第30名,“国际承包商250强”排名第154位,比五年前提升了52名。

取得如此耀眼成绩,北京城建集团仅用了10年时间。2010年,北京城建国际业务艰难起步,国际事业部的6人白手起家,共乘舢板,借船出海,从只分包莫桑比克一个项目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稳健发展,逐步壮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北京城建集团坚持企业发展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抓住机遇、把握节奏,协同出海、逐浪而行。10年来,北京城建国际部从最初的6人团队,发展到现在500多人的队伍;从分包、总包、全产业链管理再到根据不同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坚持“一国一策”制度驱动,提供客户需要的建筑产品;从“大而全”到“大而强”再向“专而精”转变。北京城建集团以“北京+”“国企+”新模式在更宽领域和更高层面输出“首善标准”,实现产业协同、合作共赢,成为国际业务从营销项目向营销国别发展的典范。

从莫桑比克的一叶舢板起航,北京城建人每到一个国家,都不忘播洒希望、点亮梦想。在布隆迪,北京城建集团建成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为当地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在尼日尔,用三年的时间建成了西非地区最大的综合医院,并提供全套医疗设备安装调试服务,让当地的医疗水平“往前推进了三十年”;在阿尔及利亚,荣获集团首个海外“鲁班奖”的阿尔及利亚歌剧院成为当地顶级艺术殿堂,由此而带来的保障房等十余个项目更是对北京城建的高度肯定;在哥斯达黎加,中国援助的该国国家警察学院项目,北京城建人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当地单位10年的工作,赢得该国警方的衷心感谢……在“一带一路”沿线,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可以说,北京城建人倾力建造的每一座地标性建筑,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记忆,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更架起了共享共建共赢的友谊桥梁。

这些成就的背后,体现的是北京城建人的国匠兵魂精神,是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是集团的精细管理、科学运营、高端引领和改革创新。面对未来,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代华对国际业务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视野有多高,就能看多远;能力有多强,就能走多远;风险管控好,效益才能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践行者,北京城建正在阔步走向更远的远方!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