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赵先利在学弹钢琴曲《我和我的祖国》
“so la so fa mi re do so……”6月18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一处房屋里,传出了一串不是很连贯的钢琴音符。房间里,特意调高的琴凳上,来自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的赵先利结束一天工作后,正在跟青岛市即墨区瑞博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刘晓娜的女儿学弹《我和我的祖国》,她的脸上,洋溢着欢乐。
2019年,刘晓娜在贵州省遵义市一所职业技术院校会计专业毕业后,一心想要改变贫困命运的她,却因身体条件找工作屡屡被拒。
父亲早逝,母亲又患有甲状腺机能亢进,兄弟姊妹五个,三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23岁的赵先利是长女。而她却是一名身高不足1.3米的“袖珍女孩”,并伴有严重驼背,就业难度可想而知。
“毕业后,先后到贵阳市、安顺市等多地求职,但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我。”提起过去的求职经历,赵先利依然有些伤感。
紫云县是全国52个尚未摘帽的贫困县之一,国家东西扶贫协作的“红线”,让这座城市与青岛市即墨区牵手。“即墨区在贵州省紫云县、甘肃省文县分别设立劳务协作工作站,对当地有外出务工意愿的人,由劳务工作站进行统一组织,采取‘点对点’模式,直接输送到即墨区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实现就业和脱贫的‘双赢’。”即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副书记、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刘文谦介绍。
求职路上屡屡碰壁,让赵先利心灰意冷,没有勇气再去招聘会求职。就在绝望之时,紫云县人社部门工作人员找到了她,将她的求职简历发送给即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希望介绍她到青岛地区工作。
“接到紫云县那边发过来的资料一看,我第一感觉就是不行,很多企业不会接收。”收到赵先利的简历后,即墨区负责东西部劳务对接的青岛澳兰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文砍起先有点犹豫,“后来转念一想,如果给她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们公司就把她留下来。扶贫不就是这样一个一个、一户一户地干,帮助他们实现脱贫。”杨文砍最终下定了决心。
就这样,赵先利通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输出,在青岛市即墨区瑞博职业培训学校找了一份文员工作。因为岗位需要,赵先利平时要处理大量电子表格,这对并不经常接触电脑的她来说有些困难。好在每次遇到难题,同事们都会给予她帮助。赵先利进步也很快,半年多时间,已经可以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刚来的时候比较瘦,很内向,说话我们也听不太懂,但同事们都很认真地帮她。现在基本能干好自己的工作,人也胖了、白了、活泼了。”青岛市即墨区瑞博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刘晓娜介绍,“当然,她与企业正常的用工要求还有差距。但她态度很好,我们企业用人的前提首先就是看工作态度,能力可以后天培养,我们会给她更多的学习机会。”
来到即墨后,赵先利吃住都在学校。学校如同一个大家庭,温暖呵护着她。一日三餐不仅有本地小海鲜、时令蔬菜,还有赵先利喜欢吃的辣椒和米饭。餐厅里有赵先利的专属座位,座椅上垫着厚厚的坐垫,担心身材娇小的赵先利就餐不方便,身边人还热心地为她夹菜。
月初是赵先利领工资的日子,3000多元的工资加上青岛、安顺两地给她家发放的扶贫补贴,赵先利一家人每月的总收入超过7000元。依靠这些收入,她家里修缮了房屋,置办了电冰箱、微波炉等电器。“第一次出远门,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妈妈,还好现在可以视频聊天。担心她一个人在家太无聊,我还给她买了一个音响。最大的愿望就是,四个弟弟妹妹都顺利考上大学,以后有份稳定的工作,用知识改变命运。”随着青岛安顺两地扶贫协作工作的扎实推进,这个原本的贫困家庭正行走在奔小康的大道上。
自2020年2月26日第一批来自贵州省紫云县的24名务工人员乘包机来到即墨区务工后,先后有150余名来自贵州紫云、甘肃文县等地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乘坐包机、专列或定制包车来到即墨,踏上了他们的就业脱贫之路。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