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宝近照
学半亭 上联:育桃李含英咀华展丝纶 下联:通文理饮今茹古试锋芒 刘福柱题书 张俊宝 刻
精气神 刘福柱书 张俊宝刻
紫气东来 张维新书 张俊宝刻
诚 信 和 善 张俊宝书并刻
历史是人写的,人写的历史总是以历史的刀痕来表达历史的本真。大运河畔的千年古镇独流,就是这样一颗闪耀着历史灵光的明珠,它的文脉,它的精神,它的底蕴,不光体现在物阜民欢,更在于这里的人文、这里的气象、这里的民风,特别是这里一代代人的淳朴和善良,一代代人的审美和创造。
──记者手札
坐落于独流镇友好街的无垠斋,是一个不事张扬的传统雕刻艺术工作室,店面只有一间平房,东西长不足8米,南北6米许,中间设一简约的工作台,台下是锛凿斧刨等木工用具,台上的木质板材或摆件融入书法之美,经过大刀阔斧地雕、刻、铣、磨,一块标志着时代记忆的牌匾便在出神入化般的操作中显出轮廓、吸人眼球,特别是经过漆烤工艺刷新之后,实用性、欣赏性和艺术性昭之若彰、令人敬仰。无论是商铺招牌、厅堂楹联,还是铭言吉语,都注定是一件文化的产物和一份时代的信物。正因如此,笔者用一种别样的眼光审视着无垠斋的主人,一位岁过花甲的退休教师张俊宝。
工匠之家的父与子
1956年,张俊宝出生在静海区独流镇一个木匠之家。其父张梦贤早年秉承家传练得一身过硬的木工手艺,1948年应征入伍,在部队担任工程兵从事木工技术,并有幸参与人民大会堂建设。1950年10月作为志愿军部队舟桥连的一员,伴随主战大军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曾参与执行了板门店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大厅的建设任务。一枚枚闪光的纪念章,见证了工匠的荣耀,诠释着父辈的自豪。
1963年,父亲响应党的号召转业回乡支援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需要,他主动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为乡邻及生产队做些木器家具、农具维修及门窗设计。耳濡目染中,年少聪慧的张俊宝对拉大锯、拼榫卯产生好奇,特别是对父亲在平板立面的木质装饰,甚至所做家具腿脚的雕花刻字兴趣浓厚,入心入脑。
当年,父亲也曾有意无意间对身边的儿子口传心授。他经常对儿子讲:刨料是做木匠最为重要的基本功,小木匠画线要以料的两个大面为依据,两面的料刨得合格,之后的线才能划得准,线准才能保证之后的加工精度;刨料要求直、方、平,讲究单眼吊线,就是一只眼从料一端望另一端,如为直线则直,验之合矩则方,观之成平面,直尺测之,与直边吻合。掌握了如此基本功,才能算得上是个合格的木匠。
张俊宝的父亲的确是见过世面的“大木匠”,他有时会跟儿子说:大木匠做活讲究以线为准,线有中线、水平线和尺寸线等,梁、枋、柱、檩、椽,都要先弹出中线,包括迎头十字中线和顺身中线,然后根据中线操作。施工放样、大木构件划线时,还要弹出水平线和其他尺寸线。木工有了这些线才好施工,学会用线是大木加工及施工作业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18岁那年,高中毕业的张俊宝一边在家务农,一边跟着父亲练习拉大锯,甚至学着大胆用线开料刨板、开榫做卯以及组装器件,在实践中深深地领悟着传统木工基础本能和工艺要领,很快他便了然于心,发挥自如,也算得上是一个有文化的木匠师傅了。
基因传带的情与爱
鉴别木料的好坏,一看树种木质,二看生长年轮。这些,木匠出身的张俊宝都懂。认定艺人的潜质,既要看其是否有慧根、有天分,还得看他是否能吃苦、肯付出。这些,张俊宝明白。
1977年,专职务农、学徒木工的张俊宝迎来了人生的拐点。那年,国家开始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当年12月,张俊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师范学校体育班,为今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开启了新的人生。在学期间,他除了完成自己的所学专业外,还经常跨系旁听美术专业的有关课程,对美术、书法情有独钟。1989年,他自费报名参加天津神州书画院举办的书法培训班,有幸近距离聆听著名书法家田蕴章、宁书伦、闫宝忠等大师的艺术真传。特别是在临习碑拓名帖的笔墨点画中,他用心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工匠精神和艺术魅力。源自于父辈木器加工制作对他的启发,尚在大学期间的张俊宝就被商贸古城天津城林林总总的店铺牌匾所诱惑,那古朴的墨韵,那苍劲的刀锋,那厚重的文化,让他痴迷其中,特别是天津商业的标志性匾牌“天津劝业场”,历经百年沧桑,光华依然灿烂。伫立在高悬的名匾前,他仰面瞩目,深深地感受到文化与艺术的价值在于翰墨情真、精神不朽。
无疑,骨子里流动着工匠血液的张俊宝一下子就迷上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牌匾。他心怀对牌匾艺术的崇敬和痴情,游弋于木刻工匠的翰墨艺海,叩古问今,查阅史料,破解疑惑。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史,毋庸置疑,文字始传于刻,有刻才有文字,刻字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推进了刻字艺术的不断创新,使刻字艺术走向成熟与辉煌。牌匾,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其融合在建筑艺术、书法艺术、装饰艺术、雕刻艺术之中,是把实用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的集书法学、美学、文学、工艺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经久不衰,至今被社会和世人所青睐、推崇和雅赏。
似水流光的日子转瞬即逝,张俊宝的艺术潜质在对书法和牌匾心摹手追的过程中逐渐得到释放和显露。多年来,他常有作品参加校友翰墨邀请展及教育系统书法展,曾被历届同学们推崇为:“体育班里的书法家”和“书法家里的刻字匠”。
人民教师的能与专
大学毕业后,学有专长的张俊宝被分配到家乡静海区独流中学任体育教师,工作中他始终秉承党的教育方针,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和过硬的业务技能,积极引领学生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强身健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曾带领历届学生屡屡在各级各类体育竞技大赛中摘金夺银。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关于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方向清晰明朗。农村基层学校打破刻板式教育的僵局,德、智、体、美、劳等多学科教育形成活力,文艺兴趣、劳动技能等培训异彩纷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成果逐渐凸显,特色鲜明。独流中学坚持创新发展“先”人一步,打造校园文化敢为人“鲜”。该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鼓励下率先成立了书画刻字兴趣小组,推荐张俊宝兼任劳动技能课的辅导老师。
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精神的实践中,张俊宝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结合自己的职责和任务,针对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自己整理编辑符合学生兴趣的辅导教案和校本教材,让孩子们从兴趣班中认识和理解劳动与创造的艰辛与快乐。
教书,旨在育人;育人,重在塑魂。张俊宝利用劳动技能兴趣小组,和孩子们一起练书法、学木工、探索刻字艺术,通过一次次实践和创作,让孩子们深刻地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语言的产生、工具的制造,脑的发达和完善。
在独流中学完成基础设施改造暨率先实现校园楼房化后,张俊宝亲自带领他的学生们利用整整一个暑假创作完成了首件木刻作品,即: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镶悬于教学主楼大厅,提升了校园环境的艺术品位,为该校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一道新的亮点。
无垠斋里的艺与美
“艺术,最高的境界就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张俊宝在工作岗位上从事教育教学的铭言,更是他业余时间从事艺术探索和追求过程中获得的大彻大悟。
2016年,进入花甲之年的张俊宝退休,告别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但从感情深处总是割舍不掉对书法刻字的那份情、那份爱。于是他在自己的一间斗室搭起了条案,把家传的木工道具拼凑齐全,又为自己刻意营造了一个既简约又不失品位的工作室,著名的文化教育学者刘福柱先生为其题名为“无垠斋” ,取意:艺术之美朴若蘩漪、广袤无垠。
做客“无垠斋”,关于牌匾的文化是必然的话题。可以说,牌匾文化的起源,张俊宝也说不清,这些东西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他会告诉你,牌匾的起源应该是在封建帝王的宫殿建筑上,醒目端庄的牌匾显示的是权贵门第的气派和威仪。但牌匾作为一种昭示性的语言,渐渐地在城市、在商场店铺、在公共场所以及旅游景点闪亮出现,它以其独立的文化方式和特有的艺术魅力受众于世,奉人雅赏,与史共存。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牌匾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在民间广泛用于书斋楣端、文案装饰、婚寿祝福以及雅士礼表等方面,品位高洁,寓意深远。
张俊宝的“无垠斋”真的应了郑板桥那句话“室雅何须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奋斗目标的逐步实现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调推进,文化的地位和品位从社会的各个层面不断提高,无论城市乡村,还是寻常百姓家庭,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尊崇和需求毋庸置疑。因此,“无垠斋”工作室不负韶华,顺应时代,风生水起。
“无垠斋主”张俊宝,现虽为个体职业,却不忘师德初心。他的工作室备有各种笔墨纸砚,更有爱好书画刻字的中小学生出入往来,这里虽不是校园里的“书画刻字兴趣小组”,但老师还是那位老师,课程还是那些课程,只要对书画刻字感兴趣,来者不拒,分文不收,被人们赞誉为独流镇的“书画刻字兴趣小组”。
张俊宝的刻字艺术古拙精美,闻名遐迩。天津市河西区书法家协会主席窦宝铁特题书雅赞张俊宝的刻匾艺术“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多年来,张俊宝的刻字作品从校园走向社会,从独流镇铺面街坊,到静海区的城市公园,众多有文化涵养的地方都能够看到张俊宝以匠心刀功创造出来的艺术之美。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石坚题写的“张孟良文学艺术馆”、著名书画家溥松窗题写的“天津市静海书画院”、静海一中主楼大厅的巨幅草书木刻“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静海区提升改造后的“翠湖公园”及园内的主题雕刻,包括中国当代实力派书法家孙伯翔为弟子题写的“传薪堂”等,都堪称刻字艺术的菁华。
时代的美、社会的美和生活的美,需要美的心灵、美的艺术去表达、去点缀。张俊宝就是怀着对时代的感恩、对社会的感动和对刻字艺术的尊崇,始终坚守传统的工匠精神,不计名利,含英咀华,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倾情打造魅力静海,用爱雕饰文化家园 。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