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亮正为游客讲解。
中秋节,是一家老小团圆的日子,但是对于平定砂器传承人张宏亮来说,也是最忙碌的一天。
当中秋遇到国庆长假,在他的平定县冠窑砂器陶艺有限公司,慕名前来参观、体验、购物的游客每天有一二百人。他除了要迎来送往,还不时地要钻在窑炉里看着砂石淬火、上釉,一会儿要到厨房里看看砂器宴的准备情况,因为当天有游客专程从太原赶到阳泉,要在张宏亮的小院里吃顿砂锅宴,给母亲庆祝70岁大寿。冲着游客对自己的信任,张宏亮凡事都要亲力亲为。
平定砂器最早名扬千里,源于我省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夸土产》,“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阳泉煤炭有名声呀儿呦,平定的砂锅亮晶晶……”。曾经的砂锅,是百姓居家必备之用具,也正是因为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和独特的制作方法,陶瓷烧制技艺(平定砂器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因为其健康养生的功效,平定砂器再一次得到人们的认可。到阳泉旅游,张宏良的陶艺坊不去也是一大遗憾。
张宏亮的陶艺坊可是远近闻名,且不说他把自家陶艺坊建筑物外墙贴满了瓷器碎片,和天津“瓷房子”大有异曲同工,他还成立了一个砂器博物馆,里面摆放着各个时期的砂器和刻花瓷精品。很多游客选择到他那里,也是看中了这一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项目。所以每逢假期,是张宏亮最繁忙的日子。“无论是大年初一,还是国庆长假,厂子内外都挤满了人,通常都是晚上9点多结束营业。”
张宏亮已习惯了这种忙碌状态,有想了解砂器的,有想购买砂器的,为了让大家真正明白砂器的制作工艺,他还给游客们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就是让大家看看砂器的制作流程,甚至可动手做一件砂器,从选料到揉泥再到制作都可自己完成。等回头我们把顾客的作品烧制好,就给他们邮寄回去。”了解非遗制作过程,只是为了让游客有更多新奇的感受,从而对平定砂器有一个深刻的记忆。
张宏亮的陶艺坊地方不大,但很有氛围,一边是泥土的芬芳,一边是浓浓的饭菜香。原来,他用砂器制作出了一套炊具,用此烹制美味佳肴款待游客,努力打造一桌桌美味,还真吸引了不少人。中秋节当天,为让从太原来这里为母亲过70岁生日的游客一家人,吃上一顿美味的砂锅宴,张宏亮一大早起来就安排厨房准备烹饪美食的食材,并且发动工作人员布置场地,甚至还自己下厨,烙了砂器烙饼。“中秋节,本来就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再赶上这位老大娘过生日,人家能认可平定砂器,这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可不能辜负人家。”当天中午,70岁的老人直夸用砂锅做的饭好吃,而她的儿女们也直言,这是为母亲过的最特别的一场生日。那天张宏亮一直忙到下午两点,老人临走时,他不仅没收饭钱,还送给她一个自己亲手打造的“孝亲碗”。张宏亮说,“游客们高兴,我就高兴。中秋节没能陪着我母亲一起吃饭,但能陪着别人的母亲,看着他们一家团圆和和美美的,我就满足了。”送走了太原的游客,他也没时间歇着,紧接着还有人陆续走进小院,听他讲平定砂器的故事呢。
中秋节没能陪家人,真的没遗憾?张宏亮叹了口气,“没遗憾是假的,但厂子里这么忙,我怎么能缺席?其实在中秋节那天早上,我早早就去了老妈家,陪她吃了早饭唠了家常,虽然不能全家一起赏月吃月饼,但是也算是团圆了。”作为非遗传承人,张宏亮从艺20多年来,始终心系平定砂器的制作技艺,也始终为平定砂器的推广做着不懈的努力,甚至不给自己和家人一点喘息的机会。就拿这个长假来说,他在阳泉镇守,妻子和儿子则被他派去了西安,参加由陕西省民协在大唐芙蓉园内组织的展示活动,让平定砂器的足迹走得更远一点。“有这样的机会,肯定是要去的,一定要让大家知道老祖宗留下了这样好的砂器,而且还是山西平定生产的,这样才能对得起传承人这个身份。”
这个中秋节,张宏亮过得孤单,当夜晚11点时,他才结束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只有他一个人的家中;这个中秋节,张宏亮也过得热闹,他能陪着天南海北的不同游客,诉说着平定砂器千百年的故事,品味平定砂器的中国传统味道。
感言
张宏亮:每到过节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但为了传承这门手艺,就该担起这样的责任。真是愧对家人,真想去陪陪他们,陪他们吃顿团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