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和学生们一起读国学。
2018年1月18日下午,以“树立大国榜样、构建中华脊梁”为主题的首届“2018榜样春晚”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山西国学教育基地创办人李刚、王建平夫妇被授予“2018榜样春晚文化大使”荣誉称号。全国仅有6人获此殊荣。
山西国学教育基地坐落于太原市汾河河畔,青年宫演艺中心旁,是一栋带着独立院落的四层小楼。楼顶是国学大师姚奠中98岁时挥毫题写的“山西国学教育基地”。
走进院子,南面有一片小菜园,西面笼子里养着小白兔、芦花鸡。教学楼里到处挂着名言警句和国学经典词句。孩子们下课后,楼道里嬉笑声连连。见到老师和陌生人,他们便会立即站定,双手重叠放于小腹前,90度鞠躬行礼,口称“老师好”或者“您好”。
这所古风古韵的学校,其创办人便是李刚、王建平夫妇。今年62岁的李刚践行国学教育已经30多年,接受采访时他特地“打扮”了下:暗红色唐装,黑色裤子,棕色皮鞋。谈起国学教育理念,他滔滔不绝,堪比意气少年。
复制成功模式,建起北大灵童书院
李刚,1955年出生于临汾市翼城县,1977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山西省教育厅工作。身为教育工作者,李刚极其重视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有什么益处?李刚、王建平夫妇首先在女儿李梦身上“搞实验”:从女儿能走路起,便每天带她去公园锻炼;从小带女儿诵读国学经典;6岁起,让女儿承包起简单的家务;初中,女儿开始独自做饭……2002年,李梦考入北京大学。2005年,李梦又以全优综合成绩被推荐为本科直读博士。
女儿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让李刚倍感骄傲,也引起他们的思考:女儿的教育模式是否可以复制?
李梦考上北京大学后,不少李梦的学弟学妹和认识李刚的家长来“取经”,希望学习些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有阵子,李刚和在山西财经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做教学工作的妻子王建平在家里办起了义务私塾,为幼儿启蒙,给求教的家长和学生传授经验。
经过3年多的摸索,李刚、王建平觉得女儿的成才模式是可以复制的。2006年,李刚夫妇在太原市清徐县通和农场租用了一个四合院,挂起北大灵童书院的牌子,带着3名老师和5个两岁半至3岁的幼童,开始了私塾教育的实验。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要读书,还要做农活。他们希望经过这样的国学早教,能培养一批“小北大”。
李刚夫妇和老师带孩子们在大自然里跑步、跳舞、唱歌,在教室、田间诵读国学经典。他们还给孩子们开辟了一亩地的小菜园,孩子们在这里拔草、种地、捏泥塑,通过游戏学习简单算数、分工协作和勤劳节俭。“劳作的重点不是为了让孩子干活,而是为了让孩子从中学习。这就是我们传统教育理念,身教重于言教,不尚空谈。”李刚说。一学期过去,孩子就增加到十多个。北大灵童书院在清徐办了3年,培养出一批国学小明星。李心然便是其中的佼佼者,3岁背《论语》,4岁背英文,5岁能诵读高中语文课本。
把基地办成国学大家庭
2008年,民间逐渐掀起“国学热”,李刚夫妇萌发了创办国学教育基地的想法。2010年3月,经过两年多的游学、考察、筹备,山西国学教育基地成立。
2009年9月,基地招来第一批学生,有二十多人。李刚夫妇与全校师生实行“六同”教育:“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锻炼、同修行”。他们的校训是:“爱院如家,爱生若子”,把基地办成了一个国学大家庭。
5点40分,起床;6点10分,老师带着学生到汾河边晨练跑步;回来后晨读半小时,然后吃早饭、上课。李刚夫妇除了外出交流学习,几乎每天陪孩子们一起晨练。
教学楼里有各年级教室、绘画陶艺学堂、德音雅韵琴室、史地明智学堂等教室。现在,学校已经有80多名学生,开设幼儿、学前到小学的全部课程。除了自己培养教师,李刚还招聘了几位知名小学退休教师,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课程。“这里孩子不多,个个都懂礼貌,积极主动学习,学生和老师之间像家人一样,感觉特别好。”曾在太原五一路小学任教多年的语文老师王菲,被聘任为学校教务主任,负责教学和教研工作。
师生人数多了,为节省地方,李刚夫妇把自己的办公室、宿舍搬到了建校时顶层加盖的彩钢板房。屋子仅十多平方米,勉强能放下一张双人床、三个高低不一的书架和两个小书桌。这种彩钢房,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冻得像冰库。正逢寒冬,屋里又没有暖气,气温很低。“李老师、王老师把暖和的屋子都让给学生和我们了。”刘芳老师说,她今年刚来工作,就住在三层的教师宿舍里。
相比住宿条件,李刚夫妇更在意学生的权益。国学基地成立初期,还没有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李刚到教育部门协商多次,终于把学生学籍放在附近一所小学名下。“这样不影响孩子们正常升学。”李刚说。2016年6月,他创办的太原市杏花岭区明德国学实验学校正式通过教育部门批准成立,列入国家统一管理、招生。现在,山西国学教育基地和明德国学实验学校都在一处办学。“李刚夫妇对国学教育特别执着。”太原市杏花岭区教育局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主任郭玉英说,他们考察过这所学校,很有特色。
2016年11月,在第十三届教育家大会上,山西国学教育基地荣获“2016年度中国教育改革‘小岗村’”称号,李刚被授予“2016年度中国国学优秀教育家”称号。
不少家长写信表示感谢
在国学教育基地,记者遇到送感谢信的市民周女士。她的孩子轩轩去年刚转校过来,在这里读五年级。“之前他不爱学习,很懒散。”周女士说,转学后短短四个月,孩子变化很大,学习上主动了,也不爱乱发脾气。
写感谢信的家长不少,记者看到,有一封感谢信是一位多动症孩子妈妈写的,说孩子之前暴躁,上课乱跑,在这里上了三年,从“小暴君”变成了“小君子”。
不过,李刚夫妇也遇到过质疑之声,有家长在孩子读了一段时间后转校。面对这些情况,李刚觉得这是人们对国学认知的不同,“孩子只要在这里,我们就会尽责教好,当孩子走出校门时,这里教给他的知识、品德都会对他的人生产生影响。”“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1月8日上午,国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处长孙学策带队来山西国学教育基地考察。孩子们穿着传统汉服,背诵国学经典,稚嫩童语萦绕耳畔,让观看者赞叹不已。
孙学策对记者说:“全国国学学校我见过不少,山西国学教育基地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国学博大精深,除了传统文化知识,其核心还包括德育教育。在这里,德育教育渗透到孩子日常习惯的点滴,会让他们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