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义乌神坛村的冯雪峰故居。 冯秀花 摄

1931年4月20日,冯雪峰一家和鲁迅一家摄于上海

冯雪峰署名的亲笔家书,现我市已发现的只有一封,寄给其最小的妹妹冯春云。在这封写于1974年12月23日的家书中,冯雪峰亲口向妹妹许下承诺:“只要明年秋天我身体还好,我们很快就可以见面了,许多事情也都到见面时谈吧。”

冯雪峰向来言而有信,但这个承诺他这辈子再也无法兑现。第二年,冯雪峰被查出患肺癌晚期,经手术开刀治疗,1976年1月31日,冯雪峰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73岁。

红色名片

冯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浙江义乌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参加长征。1937年回家乡,创作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1941年被捕,1942年11月下旬被营救出狱。

1950年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后调北京,先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1957年被划为“右派”。1976年患肺癌去世。1979年中共中央为他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红色家书

春云:

你来信收到,我和爱玉都很高兴……

我和爱玉都很想回家乡一次,只因为我有工作走不开,路又远,年纪又老了,爱玉身体又不好,所以一年拖一年,总没有做到。现在,我们想早些准备,想明年秋天回家乡一次,我们可以见面……

日子是过得很快的,只要明年秋天我身体还好,我们很快就可以见面了,许多事情也都到见面时谈吧。祝你和你全家都好!

兄 雪峰

1974.12.23

参加革命后,仅回家五次

冯雪峰出生于义乌赤岸镇神坛村,兄妹五人,他是家里的长子,下面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

湖畔诗人、左联作家、鲁迅、丁玲……冯雪峰的一生和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最为瞩目的是其亲历、见证了中央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至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吴起镇的长征全过程。

原义乌市文联秘书长鲍川对冯雪峰颇有研究。他说,冯雪峰在义乌读完小学,考入金华省立第七中学师范科时,即接受“五四”新思潮。1927年,冯雪峰经张天翼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冯雪峰仅五次回过家。第一次是1928年7月,冯雪峰从上海回义乌,先在义乌中学当老师,其间,与何爱玉相识相爱,结为夫妻;后又任义乌城区支部书记。第二次是1937年底,冯雪峰回到义乌赤岸镇神坛村家乡,与上海‘八一三’战事后带子女回家乡的妻子何爱玉团圆。1938年春节后,冯雪峰动员进步人士朱祖芬、地下党员冯沾儒等人,在赤岸十八派朱大祠堂开办抗日补习班,吸收了40多名进步青年。冯雪峰多次前往上课与演讲。这个学习班后改为‘抗战临时中学’,冯雪峰任名誉校长。第三次、第四次分别是1942年、1948年路过,回神坛作短暂逗留。最后一次是1956年,冯雪峰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到浙江视察后,回神坛待了三四天时间。”

赤岸地下党支部书记冯沾儒,以抗日临时中学总务为掩护,组织抗日活动,后被日本鬼子抓去,用烧开的滚水浇死,遗体安葬在神坛村后的山上。这次回乡,冯雪峰特地去冯沾儒的墓地祭扫,并看望、慰问了烈士的家属。

2003年9月9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召开“冯雪峰百年诞辰”纪念大会,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发去贺信,对冯雪峰予以很高评价:“冯雪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国现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和诗人,也是浙江人民的优秀儿女……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孜孜深求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文学、出版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我国革命文艺事业的功臣,也是浙江人民的骄傲。”

也就在这一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为安葬在神坛村后青山丛中的冯雪峰同志题写了墓碑。

斯诺延安行引荐人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是第一个到延安采访的西方记者,他在成名作《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中,将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

“冯雪峰是张闻天推荐,由中央派到上海做地下工作的。冯雪峰到上海后,很快就建立了上海—西安—陕西的交通线,后来又设好了秘密电台,和陕北联系。”鲍川介绍,冯雪峰是安排斯诺前往延安采访的引荐人。

这段特殊的经历,冯雪峰曾亲笔写道:“史诺(斯诺)到陕北去,确实是史沫特莱向我提出,我请示中央之后送去的,时间大概在1936年6月底7月上旬之间。史诺系从北平动身到西安;我从上海派人(我派的就是董健吾,因为他会说英语。董化名王某某)到西安去同他联系,把他的关系交给我们在西安的‘联络站’。”

冯雪峰的记录在斯诺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中得到印证。“我在到西安府之前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红军战士。为我用隐身墨水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毛泽东的人,我知道是个红军指挥员,但是我没有见到过他……我在西北要取得联系,只有一个希望。我得到的指点就是到西安府某家旅馆去,要了一个房间住下来,等一个自称姓王的先生来访,除此之外,我对他一无所知。”

斯诺笔下用隐身墨水给毛泽东写介绍信的人就是冯雪峰。

冯雪峰笔下的史沫特莱也是美国著名记者。1936年4月,冯雪峰在上海鲁迅家中,接受了史沫特莱的采访,亲口讲述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的经过。

史沫特莱生前回忆:“1936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在上海我的朋友鲁迅家里,我会见一位作家,他(即冯雪峰)是作为中国红军的代表刚从西北来的。他参加了那史诗般的长征……他的叙述虽然是平静和真实的,但是充满了无数难以令人置信的艰苦和不屈不挠的图景……”

我们想早些准备,明年秋天回家乡一次

冯雪峰患重病前写给妹妹的家书,充满了对故乡深深的眷念。

“我和爱玉都很想回家乡一次,只因为我有工作走不开,路又远,年纪又老了,爱玉身体又不好,所以一年拖一年,总没有做到。现在,我们想早些准备,想明年秋天回家乡一次,我们可以见面。我们希望明年能够做到……”

造化弄人,因为重病缠身,计划已久的故乡行“明年却没能够做到”。

目前,我市已知冯雪峰亲笔家书只有一封,但以何爱玉署名的家书,却至少有14封。鲍川透露,冯雪峰的大儿子冯夏熊看了这些信,说都是他父亲写的。

长期工作在外,故乡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梦中。

在一封寄给村民沾兴的信中,何爱玉表达了对神坛的思念和赞美。“我非常挂念你们和全村的人。神坛真是一个好地方,我们在外这些年,还是常常都在想。有时,我真想回来住呢!神坛空气又好,人又好,所以我们总是忘不了神坛这个地方。”

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在家书中一次又一次被提起。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