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
“您往里面靠紧点儿。”
“3,2,1。”
“好嘞。”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6号照相点,墨镜卡在棒球帽上的高源,一手托着相机,另一只手不停的挥着,让游客往这边站站,往那边走走。拍完照片后他都会喊一句“好嘞”。既是告诉游客不用继续摆姿势了,也是对自己拍完照片的认可。
图为高源在浏览刚拍摄的照片。
“让以后的人看到现在的天安门”
“小时候,常常听到广播里面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所以我总是天真的以为,太阳是从天安门上升起来的。”高源说。1979年,高中刚毕业的高源来到北京,随母亲所在单位分配工作,在天安门当起了摄影师,才知道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其实是国旗。
从17岁到57岁,高源在天安门广场给游客拍照,这一干就是40年。如果按6寸照片的长度计算,高源这些年拍摄的近70万张照片,足足可以绕天安门广场40多圈。那个时候,出差进京需要介绍信,而一张与天安门的合影是去过北京最好的证明。高源回忆起当时给他的同学们写信:“以后到北京就到天安门找我,我给你们拍照。”这是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激动。但是,随着一次次按下的快门,高源开始觉得工作单调与无趣。每天看着相机取景框里面一张张笑脸,自己却怎么也打不起精神,一到广场上,就迈不开腿。他想过换工作,但是等到走的那一天,他才发现心里还是舍不得的。于是在给游客拍照的间隙,他就开始拍国旗、武警、周围的人来打发时间。然而日久生情,现在他觉得来天安门就像回自己家一样,觉得很亲切。
前些年,他去一家名叫“天安门藏品”的私人收藏馆参观,看到里面关于天安门的老照片和物件,很受感动。于是他把这些年在天安门拍摄的照片都捐给了收藏馆。高源说:“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以前可能是为了生活,但是现在是出于喜爱和责任,我想让以后的人看到现在的天安门。”
图为高源在天安门广场上抓拍游客瞬间。
变与不变
中国的很多家庭都会有一张与天安门的合影。高源顺手拿出一张自己小时候与天安门的照片,那是1962年,当时的他只有三岁,据说为了拍这张照片,足足排了一个小时的队。而高源初到天安门广场当摄影师,那个时候,洗浴、剪发、照相还需凭票消费,来拍照的能排几十米的长队,而且还有专人装着胶卷到长春洗照片,半个月后再送到北京寄出去。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家里还有很多因为地址错误,导致无法归还当年游客的照片,而现在立马就能取照片了。
高源身边的同事们接过话说:“变化太大了,‘国旗班’换成了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这脚底下的砖块、手里的相机、人们的服饰也都不断发生着变化。”还没说完就有游客喊着拍照了。高源也禁不住感概“我觉得最大的变化还是人,咱中国人有了精气神。”高源顺手拿起几张老照片给我们对比,以前人们穿的都是黑白灰和绿色的衣服,很板正。拍照的时候都很紧张,表情就会僵硬。随着改革开放,后来就有了喇叭裤、裙子等,人们的表情也不那么严肃。到了现如今各种花花绿绿的款式都有,人们的精神面貌就是不一样了。
高源说:“人虽然在变,但是人们对天安门的情感还是一如既往的深厚。我拍了几十万张照片,每个人站在那里的时候,你能够感受到他们眼里的庄重,这一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神圣的,这是永远不会变的。”
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
在高源的家中,有一个架子摆放了几十台相机,有已经报废的、淘汰的、也有坏了修好的和专门用来收藏的。这些相机聆听了无数中国人最朴实心愿,也见证了变革的每个阶段,记录下一张张面孔和一个个故事。高源说:“可能是岁数大了,心态不一样了,每次拍照总会问一问游客是哪儿来的呀?以前拍过吗?这一问不当紧,问出了天安门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问出了人们对祖国的情感。”
图为高源收藏的相机。
下面这张照片是高源拍摄于2016年的9月13日,照片当中的这位老人叫霍明德,来自河南省鲁山县,年轻的时候当过村里的民兵排长,1949年10月1日出生,国庆节的这一天也是他的生日,与新中国同岁。67岁那年,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完成自己唯一的生日愿望:到北京与天安门合影。他花了两个月的生活费买了火车票,从河南到北京他站了12个小时。那天天安门广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老人找到了高源,并没有急着拍照,他先打开自己的包裹,里面是一件叠放整齐的军装,他缓慢的换上军装,才同意让高源拍照。高源突然说:哎哟,这时间可真快,老人家今年都70岁了。”
霍明德老人2016年与天安门的合影。
高源总会主动询问游客需不需要拍照,得到的答案无非是两种,但是拒绝的理由却是意想不到。有一次,高源询问一名男游客:“您照相吗?”“不照,我刚下火车,没洗脸,衣服也没换,明天我再来照。”对方说。高源觉得这是人们打心眼儿里热爱天安门。小孩子在拿到奖状、年轻人领结婚证、老同学见面等等,都会到天安门来合影。有一对来自云南的老夫妻,拿着50年前的结婚证书,专门到天安门来合影,见证他们的爱情岁月。中国的老百姓很朴实,他们愿意与天安门分享自己的喜悦。
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从板正着装到破洞牛仔,从1个月寄达到1分钟可取,从公有制到股份制改革。高源40年的坚守,是对这个城市和这份职业的感情。他用相机定格的每一个瞬间,记录的是中国最生动的故事,一张张照片守护的是老百姓最朴实的心愿,见证的却是这个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