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摆渡车开始运营,阿布洛哈村村民身着彝族传统服饰来参观。
三面环山,全是悬崖绝壁;一面依水,金沙江支流西溪河流淌而过,50多年来,四川省阿布洛哈村一直与世隔绝。
2019年12月31日,是这个村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两根数百米长的钢丝绳横跨西溪河峡谷,村民们坐在悬挂其上的封闭轿厢内,平稳地滑至对岸……这个藏在大凉山深处的村庄,通过这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终于不再闭塞。这也是四川打通的最后一个建制村的对外通道。
以前,村民们进出村主要靠攀爬悬崖绝壁上凿出来的一条小路,路上全是砂石,一不小心就可能失足掉下悬崖摔死,走一趟要3个多小时。全村65户253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182人,交通不便是这个村子最大的发展瓶颈。
与外界连通是全村人的梦想
“摆渡车”直线距离420米,离地高度400多米,可承重1吨,一次可运载七八人,还可以搭载村民的摩托车、粮食蔬菜等物资。
记者跟随村民体验了悬崖“摆渡车”的首次运行:钢索缓缓滑动,“摆渡车”稳稳当当朝对岸前行,站在“摆渡车”里很平稳,晃动幅度很小,20分钟后,成功抵达对岸。
小小一个“摆渡车”,承载着村民迎接新生活的希望。
50岁的村民吉列么俄外早早背着孙女在村口山坡上坐着等待,“摆渡车”一停靠村口,她禁不住欢呼起来,指着“摆渡车”对孙女说,“看!元旦背着你出去耍!”小孙女咯咯笑起来。
开通“摆渡车”是阿布洛哈村打通对外通道的重要节点,背后更是反反复复的修路波折。
2019年,为了改变这个村落后闭塞的困境,当地政府决定修一条3.8公里的四级通村公路,起于布拖县拉果乡伟木村,止于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村委会。这条公路也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后一条通村公路。
2019年6月,四川路桥集团进场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记者前后4次来到工地、3次徒步进村,关注这个村的变化:为了尽快修通这条路,村民宁愿不要青苗树木补偿、免费投工投劳,还给施工队送来猪肉、鸡肉和河里新鲜的鱼……蜿蜒曲折的盘山路在村民期盼的眼神里一点点向阿布洛哈村靠近。
通村路比高速公路还复杂
但悬崖绝壁上修路谈何容易?“一条3.8公里的通村路,比我修过的高速公路还要复杂。”四川路桥集团凉山片区负责人赵静说。
“‘三个坝子四片坡,两条江河绕县过,九分高山一分沟,立体气候灾害多’——当地人的这句顺口溜就体现了地貌的复杂。”四川公路设计院重庆分院设计师赵喜龙说。
为了加快工期进度,工程队伍决定从悬崖两边多点施工。
由于阿布洛哈村险峻的位置,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抵达。施工队决定申请动用大型直升机吊运施工机械。11月底,经过应急管理部门协调,四川路桥集团租用米-26重型直升机吊运了10多件大型机械设备到村里。
然而,新的难题随之出现。2019年11月在修最后一公里时,施工队发现悬崖两岸多为碎屑岩、变质岩等,构造复杂、断裂纵横交错,原本规划的C型隧道很难推进。
为了确保村民元旦前能顺利出行,有关专家紧急讨论制定了2套方案:立即修悬崖“摆渡车”,保证年底前完工;同时,继续修建通村公路,改C型隧道为全隧道,确保安全可行,大概明年4月完工。
通村路修建一波三折,但修路的决心始终不改。
“我们24小时在工地上,白天黑夜赶工。”伟木村村民布日小火现在在工地上干活,他家有亲戚在阿布洛哈村,以前走亲戚特别麻烦,爬悬崖徒步过去要3个多小时,一年就去一次。现在“摆渡车”开通了,他准备元旦节就带着老婆去走亲戚。
为了保障村民出行,当地政府还专门配套开通了从布拖县到悬崖“摆渡车”站台的公交路线,投入2辆8座小型农村客运车辆,赶场日子开设固定班次,其他时间采取响应式服务,村民去县城更方便了。
村里的发展提上日程
交通“硬骨头”逐渐被“啃”下来,村里的发展规划也提上了日程。
“出村方便了,大家的日子更有盼头了!”村支书吉列子日说,村里正在引导老百姓发展特色产业,已经修建黑山羊养殖基地680平方米,种植100亩芒果,种植无刺花椒苗6300株……
“修这条路虽然非常艰难,但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不能落下一村一户,为村民修一条便利出行的路,这个任务必须完成!”凉山彝族自治州交通运输局局长龚平说。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