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30日,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新华日报第一期。
1950年4月周恩来为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一周年题词。
周恩来与新华日报同仁合影。
周恩来在重庆与新华日报工作人员合影。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武汉创刊号。报头新华日报四字,系周恩来请于右任书写。
周恩来曾任新华日报董事长。图为周恩来正在阅读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的创办是周恩来根据中央决定亲自组织策划的。在武汉和重庆的很长时间里,周恩来作为中央领导同志和长江局、南方局负责同志,代表党中央对新华日报实施正确领导,为新华日报的成长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从武汉到重庆,周恩来一直领导着新华日报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周恩来是我党在国统区的总代表,诸如:新华日报办报权的争得、报馆领导人员的遴选、一报一刊(《群众》)联合作战格局以及规定办报的方针,亲自审阅重要报道、文章,还亲自撰写大量稿件等,都无不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和体现了正确的办报指导思想。就是在武汉那一段时间,虽然王明任长江局书记并兼任新华日报董事长,但当时周恩来任长江局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同样实施了对新华日报的直接领导。重庆后期,中共代表团移驻南京,新华日报由吴玉章为书记的四川省委代表党中央实施直接领导这一段,事实上,凡遇重大事件,如:部署报馆人员疏散、撤退等,也是周恩来在南京和延安加以指导的。新华日报能在那风云变幻的岁月,战狂风,顶恶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很大程度归功于周恩来对报纸的领导。
1938年9月底开始到10月中旬,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政论和谈话文章就有五篇之多,这是过去没有的。
武汉失守的当天凌晨(10月25日),周恩来亲自来到报馆口授最后一篇社论。
1938年12月底,周恩来来到重庆,很快就在磁器口高峰寺召集南方局和新华日报馆的干部开会,向大家介绍广州、武汉失守后的抗战形势。周恩来领导新华日报一改王明的作风与方法。他处理工作既高瞻远瞩,又细致入微。他尽管重任在肩十分繁忙,对新华日报的工作仍抓得很紧。报馆开编委会和全体职工大会他都尽量挤出时间参加,及时传达党中央的指示和毛泽东主席的重要讲话,以此来提高大家的认识,办好报纸。每逢有重要工作布置,白天挤不出时间,就在夜晚召集报馆负责人开会。每天他都要亲自审阅社论和重要专论稿,一丝不苟地修改和圈点,还亲自撰写重要社论。
皖南事变时指导新华日报如何进行斗争
1940年5月3日,周恩来从延安回到重庆,主要就是帮助解决新四军内部问题及与国民党谈判新四军北移等问题;其次就是加强对新华日报的领导。6月至8月,周恩来在国共谈判中提交中共关于解决目前危局的方案时,就把“停止查禁各地之书报杂志,给《新华日报》的出版发行以法律保障,允许登载中共之文件及领导人之言论文章”等作为重要内容。7月7日,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参加了报馆举行的“纪念‘七七’抗战三周年”集会。为了从积极方面鼓舞民气,周恩来及时指导新华日报连续发表多篇呼吁战胜困难、振奋士气的社论,如7月14日《在困难面前站立起来》、8月21日《消灭悲观失望情绪》等。
1941年1月11日,是新华日报创刊三周年。这天晚上,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南方局领导人来报馆祝贺并参加庆祝大会。周恩来正在会上讲话,南方局的机要人员给他送来一份电报,是关于皖南事变的消息。周恩来同叶剑英在红岩村召集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馆的工作人员开会,研究新华日报如何进行斗争。当新华日报写的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消息和驳斥国民党反动军令的社论全都被新闻检查所扣押后,1月17日夜晚,周恩来亲笔写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题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四言挽诗。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新闻报道,报馆决定拒检直接见报,用这种隐晦的方法向读者传达信息,向反动当局表示愤怒和抗议。
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大量署名文章
1941年5月12日,周恩来与新华日报总编辑吴克坚将意见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说:鉴于反动分子加紧曲解马列主义,诬我“停止抗日”,拟利用目前时机,开展对反共宣传的反攻。他亲主新华日报的笔政,每周给《增刊》写一篇代论。这一段时间的新华日报最能反映周恩来的一个办报思想,就是党报必须重视言论,把言论放在办报的首要地位。
1945年8月16日周恩来代中共中央起草的致南方局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徐冰和张明的电报,对新华日报当前的宣传提出要求。电报说:报纸近一时期,“应集中于宣传反对内战、反对独裁、主张和平、主张民主四个口号”;“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均极有利于我们反对蒋之内战,望坚持此方针,以便放手动员群众,巩固和发展我们已得到的胜利。”
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会谈纪要》签字后,1945年12月16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当晚将中央精神向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和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刚返渝的总编辑章汉夫等人作了传达。次日,新华日报就把宣传、报道的重点转到以政协为中心,积极展开宣传攻势。题为《政治协商会议的使命》的社论指出:中共代表团是根据国共《会谈纪要》的条款,前来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
1946年2月,新华日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转载延安解放日报社论,即引起了中外极大反响的《驳蒋介石》一文,开始了新闻舆论与美、蒋反动派更直接、更尖锐斗争的时期。
由于时局恶化,早在1946年9月周恩来就致电吴玉章同志,为准备应付突然事变,要把报馆人员减少到最少限度。同年10月,周恩来布置原新华日报的骨干章汉夫、夏衍、许涤新、龚澎等转移到香港,在那里开辟新的宣传阵地。
图文资料来源《新华日报70年》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