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老百姓很多在村集体企业上班,村民每年分红3000元,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年领取退休金6000元,适龄青年免费分配120平米楼房一套,五保户每季度补贴2000元,对困难户给予照顾,未建国前老党员每月发放补助金,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免费办理,物业费、水电费全免……”这是临沂市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社区群众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说起如今得来不易的新生活,群众嘴边总是挂着他们的好书记李凤德。
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1985年退伍后,李凤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大力兴办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拼搏,他成为全县硅砂行业的佼佼者,年交税过千万元,是远近有名的致富能手。2004年,李凤德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人民功勋金质奖章”。2005年1月,李凤德当选南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由私营老板转行当起了南村社区的带头人。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提高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保证班子能打硬仗、打胜仗。在李凤德的领导带动下,南村逐步建立起了一支有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为在新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上任伊始,李凤德与社区“两委”干部一起奔赴江苏、温州、东北等地实地调研、考察市场,为社区定下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为提升社区的经济发展能力,李凤德于2005年6月拿出1000万元,为村集体注册成立了沂南县星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同年8月,李凤德经过考察了解到,沂南县是全省养殖大县但没有大型饲料加工厂,他认为这是很好的机遇,决定成立村办饲料加工企业,投入500万元注册成立了山东正壮饲料有限公司。但是,企业后续建设需要投资大概1.2亿元,资金压力大,群众有观望犹豫的心理,不敢轻易投资入股。在这个关键时候时候,李凤德又率先拿出100万元,并先后用自己的企业和房产作为银行抵押,贷款支持公司发展。在李凤德的努力下,该企业于2006年10月顺利实现了投产运营,每天销售饲料500多吨,月利润达到80万元以上,年创利润上千万元,成为当时全国单厂规模最大的饲料加工企业。在他的领导带动下,南村集体经济真正实现了跨越发展,群众收入水平实现了大幅提升。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为农村最基层的党组织书记,李凤德更是积极主动响应党的号召,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旅游扶贫项目,打造出了富有沂蒙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以“共建共享、直接就业、行业转型、捆绑发展、借力开发”五种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他依托“红嫂家乡”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出了电商联村脱贫、创业孵化脱贫、就业带动脱贫、政府购买服务脱贫、股份合作脱贫等多样化的脱贫方式,不断提升带脱贫成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做大做强红嫂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基础上,李凤德不断完善脱贫长效机制,主动为周边群众创造增收条件,让更多人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李凤德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身先士卒的好班长
李凤德常说:“社区工作要以党建为基,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才能带动集体实现更好发展。”作为南村社区的致富带头人、发展领路人,李凤德一直把党建工作当成首要任务来抓。多年以来,在他的带领下,社区党组织按照上级精神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健全完善了党建工作机制,向着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目标不断提升,为实现长远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摸索路子、总结经验,李凤德认为,要将思想教育作为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确保党员干部思想上不动摇、靠得住,补足精神之“钙”。为此,社区经常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到沂蒙红嫂纪念馆现场教育、集体学习党的精神、用党建可视化平台在线学习、“主题党日”学习……通过形式多样、灵活便利的活动,让党员干部深化了认识、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每次学习,只要没有极为特殊的情况,李凤德都主动和大家一起学、一起交流,为大家讲党课,谈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活动,和党员干部打成一片,用自身言行带动身边同志成长进步。随着社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班子整体素质不断提出新要求。李凤德感受到,只有健全完善社区民主管理机制,才能发挥班子成员的主动性,每个人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真正拧成一股绳,干大事。对此,他十分重视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进工作,凡属重大事项都经“两委”会议研究讨论,再提交党员大会和居民代表会议通过,确保社区事务管理公开、透明。对自己的想法,也主动在班子会议上提出来,与大家一起研究讨论,听取不同意见。在李凤德带领下,社区党组织连续八年被县委评为“五个好先进党组织”。扎实的班子建设带来了优厚回报,在工作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南村社区棚改工作就是最好证明。去年以来,棚改工作在全县展开,2018年,南村棚改又被确定为全县棚改“一号任务”。对此,李凤德毫不退缩,带领社区党员干部加班加点,昼夜奋战在棚改一线。那些日子,李凤德记不清敲过多少家的门,讲解过多少遍政策,不知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日。他说,棚改工作绝不放弃南村的任何一家一户。他说,办法总比困难多,群众总有一天会理解我们的付出。经过55个日夜的入户宣传和精心筹备,在集中签约当天,顺利签订协议465份,签约率超过90%。南村社区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创造了沂南棚改的“新速度”,这是对李凤德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融入群众促膝长谈
红色精神的传承人
沂南县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革命战争遗迹众多,英雄故事讲不完。身为沂蒙子孙,每每想到这些感人的事迹,李凤德心里都会有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动,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将“沂蒙精神”“红嫂精神”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2008年,李凤德带领南村群众,在当年山东抗战的中心——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成立了山东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李凤德的努力和带动下,项目融资3.2亿元,顺利建成使用。目前,已建成集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基地、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和沂蒙红色写生基地为一体的“红色产业”园区。在影视基地拍摄过《沂蒙》《沂蒙六姐妹》等270多部优秀影视作品;在教育基地举办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培训班900多期,培训近20万人,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超过1500人。李凤德用“红色事业”将宝贵的沂蒙红色文化传播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是我该做的,但是做得还不够好。”每当谈起如何做大这份事业,李凤德都浑身充满热情和力量。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建设中,李凤德不仅以超前的意识紧紧把握住沂南旅游开发的大好机遇,并且通过不断整合沂蒙红色文化精华,融合红色影视主题文化,打造出了中国的“山村好莱坞”,为更好传承“沂蒙精神”“红嫂精神”打造了广阔平台。
近年来,李凤德和“两委”班子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推动南村社区实现了一次次跨越发展,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文明社区”“山东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点”等称号。自2005年以来,李凤德连任南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转业退伍创业军人”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