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囊萤楼
海南和福建相隔千里,在交通不便的民国时代,从海口到厦门需要在广州转轮船,一路上少则五六天,长则十余天。但是在大革命洪流的影响下,琼籍共产党员杨善集对福建党团组织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的指导下,福建第一个中共组织于1926年顺利建立,福建人民的革命斗争第一次有了党组织的领导,开启了八闽大地的红色传奇。
广东旗手 播散火种
1925年夏,杨善集从苏联回国后,先后任共青团广州地委书记、共青团广东区委书记,领导广东地区青年运动。他在广州主持出版了《广东青年》《革命生活》《革命学生》等刊物,指导青年的学习与斗争。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是大革命时期广东地区青年运动的先驱者和著名革命领袖之一。这一时期,杨善集成为广东青年运动的旗手,他以广州为基地,重视培养团的干部,训练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才,在全国各地播散革命火种。
除了集体培训外,杨善集还对一些基层领导骨干和新加入组织的党团员进行个别的重点培养。在外省的青年干部中,如福建籍的罗明,其成长过程倾注着杨善集的心血。
1925年底至1926年初,罗明曾在广东区团委宣传部工作。他回忆说:“杨善集是我朝夕共处的上级,他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作风平易近人,他很关心我个人的进步。”杨善集还把他从莫斯科东方大学带回的《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等三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送给罗明。20世纪30年代初,罗明辗转各地把书带到中央苏区,交给党中央有关部门翻印,转送给党组织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对提高当时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曾起到不小的作用。
杨善集独具慧眼在青年学生中挑选积极分子,适时推荐他们加入党组织,这些青年党员在杨善集的鼓舞下,分散到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建立起党组织,为推动各地革命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立福建第一个党支部
1925年6月初,共青团广东区委杨善集派遣蓝裕业以国民会议促进会代表的身份到厦门帮助发展共青团组织。蓝裕业到厦门后,与李觉民等人取得联系,在集美学校师范部首先发展李觉民、罗扬才等7人为共青团员,并于6月中旬成立厦门地区第一个共青团支部,李觉民任书记。
同年11月,罗扬才到广州参加广东地区学联代表会,经共产党员杨善集和罗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厦门第一位中共党员。两个月后,李觉民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同样是经杨善集和罗明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此,厦门地区便有了两名中共党员,但按照党章规定还不能成立党支部。当时,杨善集和罗明为了能尽快在厦门建立党的组织,决定调派广东大学学生、中共党员罗秋天(罗若雪)转学到厦门大学。
1926年2月,罗扬才、李觉民和罗秋天三人在厦门大学囊萤楼齐聚,三人都表述了自己的看法,赞成即日成立党支部。最后罗秋天郑重宣布:中共厦门大学支部成立了!广东区委接到报告后,立即批复同意。就这样,厦门地区成立了第一个中共支部,也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中共组织。
厦大党支部成立后,同年2月底,罗明受中共广东区委书记杨善集的委托,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协助发展厦门党、团组织。革命烈火由此熊熊燃烧起来,并迅猛地向闽南、闽西地区蔓延、扩大。
烈士英名永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杨善集发展入党的年轻人罗扬才。厦门党、团组织建立后,罗扬才致力于开展工人运动。通过声援五卅工人斗争,厦门工人阶级的觉悟进一步提高。
正当厦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1927年4月9日,国民党右派在厦门发动反革命政变,于凌晨包围厦门总工会,将罗扬才等人“请去”,关押在海军司令部内。厦门党组织进行了多次营救活动,但都没有成功。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下令就地枪决罗扬才,厦门迟迟不敢执行,秘密将罗扬才等押赴福州。1927年6月2日,罗扬才被押上刑车时高唱《国际歌》,高呼“工农团结起来!”“打倒反革命派!”“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22岁。
罗扬才烈士是厦门大学学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厦门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福建地方组织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令人感慨的是,在罗扬才牺牲3个月后,1927年9月23日,他的入党介绍人杨善集在椰子寨起义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