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11月9日在北京公布了其最新成果——《夏商周年表》,将中国有纪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200年。

实际上,从西汉刘歆开始,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都有学者为推定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年代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但是由于研究的材料和手段有限,在一些关键点上一直没有突破;而伴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题,一批我国历史纪年中长期悬而未决的疑案终于迎刃而解。

武王克商年之争

武王伐纣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商纣王施暴政于民,不得人心,武王乘机征讨,双方于牧野血战一日,武王大获全胜,从此,一个新的王朝——西周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然而,关于武王克商年,历史上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近代以来,连一些热衷于中国史研究的日本和欧美学者,也纷纷卷入了争论的漩涡。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以前,学者们普遍认为,有代表性的“说法”一共有30种左右。1997年3月,北师大国学研究所教授彭林带领部分学者,试图从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典籍中搜寻可以作为借鉴的蛛丝马迹,以便为这一历史坐标准确定位。3个月过去了,学者们紧皱的眉头再也没有舒展开来:他们最终搜寻出100多部论著,44种“说法”,从西汉刘歆起,最早的为公元前1127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竟达109年;又过了3个月,一部洋洋洒洒百万言的著作《武王克商之年研究》问世,这也是直接反映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的第一本专著,然而,它的最大特点依然是:没有定论。

在遍览文献资料的同时,考古学家们又对田野考古倾注了大量心血。1997年,他们在陕西西安的丰镐遗址中发掘出一批较丰富的先周最晚期遗存,如木炭、兽骨、炭化小米等,将武王克商年的范围大致锁定在公元前1050年至公元前1020年之间;最后,再经过天文学家和测年技术专家的共同努力,得出武王克商的“首选”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北京城的缘起

武王灭商之后,周朝实行“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史记》中记述了周朝初年“封功臣谋士”这一史实,其中有“封召公奭于燕”的记载,燕成为周朝初年北方最重要的诸侯国。但对于燕国都城位于何地,学术界历来就有分歧,直到后来发现了北京房山琉璃河商周文化遗址。

琉璃河遗址的发现极具传奇色彩。据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平考证,先是在1945年,一位姓吴的银行代办员路经房山琉璃河时,捡到几块陶片,后来辗转传到了当时的考古专家苏秉琦手中,结果苏氏经过考证,得出了陶片应属商周时代遗物的惊人结论:然而,其后不久国内爆发内战,此事便搁置起来。直到1962年春,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的郭仁带领工作人员去房山考察,在董家林村一带再次捡到一些商周时期的陶片,才又一次引起考古专家的关注。当时已任北大考古系主任的苏秉琦先生随即与郭仁等联合展开调查。1964年,当地农民在挖菜窖时挖出了两件带铭文的青铜器,经确认应是商周墓葬所出,更加证实了这一地区的重要性,1972年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正式展开。经过多年的发掘和研究,由古城址、居住址和墓葬区三个部分组成的琉璃河商周文化遗址,逐步呈现出大体轮廓,学者们的意见也开始趋向一致:这里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燕都遗址。

“夏商周断代工程”特设了“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的专题。1996年,考古工作者再次把目光投向琉璃河,经过不断清理挖掘,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等,其中一块龟腹甲上还清楚地刻有“成周”二字,由于成周为周成王初年所建,这一发现为琉璃河遗址的断代提供了新的依据。对遗址中墓葬区的发掘则显示,这里既有埋葬国君和贵族的“公墓”,又有埋葬同族国民的“邦墓”,这一情况恰恰与周朝的族葬墓设制相吻合。伴随更多西周早、中期文物的出土以及《史记·周本记》、《史记·燕世家》和《集解》等古籍的记载,琉璃河燕都遗址建成的历史,最终被追溯到西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042年。同时,这一燕国古都,又是今天北京城建城的始源。

天再旦——天象的巧合

周懿王是周朝第七位帝王,我国古代文献中有“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载,有学者提出“天再旦”意思是天亮了两次,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日全食。借助大型计算机,并参考相关时代的日食状况,天文学家张培瑜测算出,“懿王元年”为公元前926年或公元前899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计算得更为具体,他们提出“懿王元年”应是公元前899年4月21日,但是,研究到此为止,却缺乏实际的验证。

幸运的是,1997年3月9日,我国境内发生了本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发生时,新疆北部正好是天亮之际,给天文学家们提供了一次现场考证的难得机会。“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承担此课题的天文学家刘次源等人赶赴新疆,从多种角度对此次日全食进行了实地观测,最终证实“天再旦”是一次发生于早晨的日全食,并经过计算再次得出“懿王元年”就是公元前899年,这一成果的直接意义即把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年代由西周共和元年前提了50多年。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