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向掌握导弹技术方面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第一枚“争气弹”的成功发射,打破了霸权国家“中国的导弹永远上不了天”的预言,开创了我军战略导弹部队的“通天之路”。
这是一种单级液体燃料地对地近程弹道导弹,用于射击敌战役纵深内的重要目标,是我军六十年代装备的第一代导弹武器。导弹全长:17.68米;最大射程:590千米。
1957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副司令员(未有司令员)兼党委书记的孙继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启程回国,到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那里接受新任务。
到了北京,萧华对孙继先说:党中央、毛主席指示,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他们的核讹诈,必须尽快制造出我们自己的导弹、原子弹。中央军委已决定由你负责在酒泉筹建导弹试验靶场。
下午,副总参谋长张爱萍请孙继先到办公室简要交代任务后,就带孙继先面见中共中央领导原子能事业三人小组成员之一的聂荣臻。聂帅传达了中共中央的部署和决定,还语重心长地对孙继先说:我们现在要走科技发展的长征之路,要爬尖端科学的“雪山”,渡新时期的“大渡河”,这是关系军队和国家未来前途的大事,一定要完成好!聂帅的一席话使孙继先倍感责任重大,但心里却没了底:自己对搞尖端科技工作一窍不通,怎么干呢?
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向掌握导弹技术方面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从聂荣臻那里回来,萧华又向孙继先介绍了具体情况:国防部某研究院是专门研究导弹的,刚从美国回来的专家钱学森在那里负责研究工作,你的任务是组建靶场,苏联也准备先派48名专家与我们的40多名专家对口搭配,帮助建设靶场,有什么具体问题可与专家们商量。就这样,毫无思想准备的孙继先受命承担了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任务——筹建我国的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
1958年初,孙继先随由炮兵司令员陈锡联、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以及苏联专家组组成的导弹试验靶场勘察队,分别对陆上、海上靶场场址进行了空中和地面勘察,经多方论证,确定了靶场场址。接着,又按照中央军委的号令,率部进驻地处戈壁滩的场址,与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一起带领工程设计、测绘、气象等单位的人员,协同苏联专家组完成了对场址、弹着区以及铁路专用线的工程勘察任务,并着手进行基础建设。
1960年2月,国防科委正式下令,决定于同年五六月间用苏制地对地导弹进行第一次发射试验,代号为“101任务”。然而,到了8月,非但导弹未射,苏联政府还单方面撕毁合同,要求几天之内撤走全部专家。这将给基地的工作造成巨大损失。由于平时孙继先和基地党委成员与苏联专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就在苏联政府下达撤离命令后,这些专家,尤其是谢列莫夫斯基和柯瓦廖夫两位专家组组长还在争分夺秒地向中方专家传授技术。
1960年9月10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苏联专家撤走17天后,基地用国产液氧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苏制地对地导弹。
随后,整个基地又立即投入到第一枚国产地对地导弹发射试验的准备工作之中。经过不到两个月的科学周密准备,第一枚国产地对地导弹“东风1号”于11月5日发射成功,在预定着弹区爆炸。
中国人从此有了自己的导弹,用汗水和智慧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不屈和开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