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间造万千气象,金石中扬古道新风。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一生的追求,她为此备尝艰辛,她的人生也因此而荣耀。
由于对篆刻艺术执著的追求和努力,骆芃芃多年前就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但无论是获得什么荣誉、身居什么职务,骆芃芃都把自己看成一个“印人”,篆刻是她毕生的职业。
2015年4月28日,作为文化部系统唯一被表彰的全国先进工作者,骆芃芃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谈到受到表彰,骆芃芃认为,这不仅仅是给她个人的,也是给篆刻行业的,“代表了我们党和国家对篆刻艺术的高度重视”。
艰辛:4小时找不到回家的路
篆刻是一门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但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其除了作为印章的实用功能,更多是作为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的款识。如今,这门艺术不仅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正是在这两件事上,骆芃芃付出了巨大心血和努力。作为“印人”,骆芃芃数十年如一日,潜心方寸之间,浸淫传统文化,遨游于篆刻和书法的艺术海洋,追求艺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作为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一面致力于寻找篆刻艺术的创新机制,开创和引领全国篆刻艺术整体水平提高的新局面,一面教书育人使篆刻艺术薪火相传。
2008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将中国篆刻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联合国提出申报,骆芃芃就是申遗项目的负责人。那段时间的艰难让骆芃芃终生难忘:撰写申报材料,摄制申报短片,联系全国篆刻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签署申遗的认同书……
所有工作都必须要在十几天之内完成。“那是我工作以来最累最艰苦也最焦虑的一段时光,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十分严格,那段日子里我觉得已经不是自己,高度亢奋,几乎是不眠不休,最后审定和修改资料时,四天四夜没有动地方。”
骆芃芃回忆说,当所有工作都结束,终于可以回家了,自己开车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尽管这段路平时已驾轻就熟,“来来回回绕了快4个小时,还是没找到家。最后没办法我就把车停在路边睡了一觉,等清醒了回到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6点多了。”
欣慰:篆刻终于走进国际视野
2009年9月,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走进了国际视野。用骆芃芃的话说,终于在国际上有了“户口”,“这是我作为一名‘印人’,一生之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除了推动篆刻艺术申遗,骆芃芃还在国内外多次举办展览,引进高科技信息化新技术,创新展陈方式,让更多国家的民众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她的展览已经走进意大利、英国、日本、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主流艺术场馆,其作品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发挥了很大作用。
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骆芃芃一直在思考。她认为,对外文化传播应该形成机制,定期举办展览等交流活动,加深国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印象。
“像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知名、有影响的活动都定期举办,我们的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也应如此。”骆芃芃说,“如果做不到一年一次,那么展览是不是可以两年一次、三年一次甚至五年一次?如果只是偶尔举办一次,恐怕影响力和效果会打折扣。”
骄傲:培养传承“星星之火”
在很长时间内,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篆刻艺术都没有成为一种学科,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层面,其专业只附属在大学的书法系里,与书法绘画相比,篆刻仍然属于“小众艺术”。
2007年9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支持下,骆芃芃申请设立了第一个中国篆刻艺术硕士点,至今这也是全国唯一的硕士点,她也成为国内首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篆刻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去年,在骆芃芃推动下,“金石篆刻”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论是对骆芃芃个人,还是对中国篆刻艺术,这都意义非凡。
“篆刻艺术是独立学科,不是孤立学科。”对于篆刻艺术学研究生的培养,骆芃芃说,篆刻艺术的精深,需要多种传统文化艺术的滋养。所以在教学中,除必要的专业课外,她还开设了古代建筑文化、诗词、玉文化、茶文化等课程。
“我们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而是要培养博学多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综合人才。我们这儿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就是传承篆刻艺术的‘星星之火’。”骆芃芃说,“我们去年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课题,今年要培养全国篆刻优秀人才,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坚持:将篆刻融入生命
篆刻是以石材等为主要载体的艺术,刻刀是篆刻艺术家的主要工具。借助石头和刻刀这两样坚硬而冰冷的器物,篆刻艺术与骆芃芃分不开了。
她以女性之手治印,却有超越男性“印人”的阳刚之气,继承吴昌硕技法的浑厚大气,吸取齐白石手法的凌厉老辣,形成独特的外刚内柔的艺术风格。
骆芃芃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坚持。“人们常说成功的四个要素是环境、天赋、勤奋、机会,对我而言更有坚持。”骆芃芃说,她已从事篆刻30多年。中间也有同行改行或选择出国,她也有过类似很多机会,但还是选择了坚持。
如今,她亲手刻出的印已经有近2万方。“说没有动摇过是不可能的。”骆芃芃坦承,“但我觉得,人生总会经历各种诱惑,如果随波逐流,最后只能一事无成。如果我放弃了,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篆刻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中国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让篆刻在中国得到最好的发展,正是骆芃芃一直坚持和努力的目标。
篆刻艺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绝不能做孤芳自赏的艺术。为此,在治印、教学授业之外,骆芃芃把很多精力投入到篆刻艺术推广上。在举办展览中,她以新颖、独特的展览方式和鲜明、超前的审美视角,开创了“书斋式”“庭院式”“博物馆式”等现代篆刻艺术展览新方式。
从2005年开始,她就探索如何将篆刻艺术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比如把印章刻在茶壶、瓷器上作为主体艺术形象等。在教学中,她还编制教材,办篆刻专业杂志。她还要创作更多更好的篆刻作品。
篆刻,已成为骆芃芃生命的一部分。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