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是规矩。做秤的人,要守规矩。”“做一杆缺斤短两的秤,会让千万人受害,这跟做千万根短秤没有区别。”这是武汉新洲区70岁老人江玉珍多年来做秤的心得。

江家祖祖辈辈五代人在邾城街做秤已经200多年。多年来,江家不为利益诱惑所动,不赚昧心钱,没有做一杆缺斤少两的短秤。江家出产的秤被当地人称为“良心秤”。

五代人200多年规矩做秤

挑木材、刨木、制粗胚、打磨、包铜管、定刀口、定星位……在江玉珍手上,一杆秤要经过10多道工序、做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作为江家做秤的第五代传人,70多岁的江玉珍满头银发,面带笑容,看上去很慈祥。

1988年,弟弟江远斌开始和江玉珍一起开厂做秤。虽然国家普及了电子秤,但在偏远地区,一些流动商贩和当地人还是选择便于携带的杆秤。如今,仍有许多人到江玉珍的作坊里买秤、修秤。

江玉珍介绍说,她家祖祖辈辈做了200多年的秤。江家做秤有一条原则:不做计量有偏差的“劣秤”,更不做人为缺斤少两的“短秤”。

“祖上做秤时曾用过"江正兴"这个牌子,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沿用。"正兴"就是"心正则兴旺"。只有守规矩,才能家业兴旺。”

由于精确性要求高,每杆秤她都需要反复校量。一天忙下来最多只能做两杆秤。“宁愿做少点,也不能砸了祖传的招牌。”

因为做秤公道、守规矩,江家在方圆百里赢得了美名。在电子秤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江玉珍家的手工秤成为武汉新洲、麻城、黄冈等地小商贩们的必备品。

“昧良心捞财,迟早要出事”

做一杆良心秤不难,难的是几代人祖祖辈辈坚守。

做秤做出了名声,这些年,不断有商贩找到江玉珍,要她做“短秤”。所谓短秤,就是在秤的刀口上做手脚。刀口距离偏差2毫米,100斤的重量就相差七八斤。

上世纪80年代,武汉新洲一位卖鱼商贩,揣着9个光洋“袁大头”找到江玉珍,希望江玉珍做短秤,“一斤吃1-2两”,“做好了,这些光洋归你。”

按当时行情,一枚旧币“袁大头”能兑换10多元现金。对这笔可观收入,江玉珍没动心。

江玉珍坚决不做短秤,在一些人眼中显得很“古板”。1990年,镇上桥头一位收猪的商人找她做短秤被拒绝。这位商人恼羞成怒,骂江玉珍“板死了”“苕掉了”。

为何能不为利益所动?

老人告诉记者:“老一辈传我手艺的时候就讲,千万不能昧良心。昧着良心,落不到好。做事光明磊落,心里才没鬼。”“原先这附近有两个做短秤的人。有一个在29岁的时候死了,另外一个在40岁的时候也没了。”

正是这种不甚“科学”的朴素信念,支撑着她谨守职业底线。

江玉珍觉得,秤不大,称的可是良心。做一根缺斤短两的短秤,和做100根短秤没区别。

出于对诚信和底线的敬畏,江玉珍祖祖辈辈200多年一直坚守职业准则,也因此建立了很好的名声。卖方只要说句“这是江家的秤”,买的人一般都会对重量放心。

居民黄喜莲婆婆家也收藏了一杆江家的秤,每次买了什么,她都要用这杆秤称一称。她说:“用了40多年了,没出过错。”

手艺面临失传,诚信不会断代

跟许多传统手艺一样,江家做秤技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面临失传。

做秤的手艺,本是传男不传女。江玉珍12岁那年,哥哥被下放,弟弟江远斌年龄太小,做秤的手艺便由刚刚小学毕业的她继承下来。

一转眼,江玉珍已经白发苍苍。弟弟江远斌跟着姐姐做了20多年的秤,如今也已经60岁。两位老人的做秤手艺却难觅继承人。

江远斌有一子一女。女儿在湖北阳逻做高中老师,儿子在外打工。

江远斌说,儿子更喜欢现代科学技术。“如果他不喜欢传统的东西,不会强迫他学。”

尽管手艺后继乏人,江玉珍和江远斌两兄妹还是教育家里的晚辈,祖上是做秤的,做人就像做秤一样,要守规矩,不越线。

“下一代会看着上一代。从父亲那一辈开始,家里名声就非常好。到了我这一辈,我和姐姐也很努力。我希望我的子女也规规矩矩做人。就算做不成大事,也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不能坏了祖上传下来的好名声。”江远斌说。

目前新洲区文化局正在收集资料,计划将江家的制秤工艺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小小秤杆和秤砣上蕴含的丰富文化和人生哲理发扬光大。(本文刊发于新华网2014年2月16日)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