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很感人,但仍不足以道尽吴贻芳与金陵女大的“母女情缘”。吴贻芳,这位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之为“智慧女神”的伟大教育家,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以浓情、心血和担当造就了金陵女子大学的辉煌。吴贻芳的一生,历经幼年的坎坷、晚清社会的跌宕、北洋时期的混战割据、民国的兴衰以及新中国的初创勃发。她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一生“嫁”给了金陵女大,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为此呕心沥血,无怨无悔。执掌金陵女大23年,吴贻芳校长的办学理念、人才观、教育观、教学思路等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不仅造就了金陵女大的辉煌,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一、幼年身世坎坷
吴贻芳,祖籍江苏泰兴,1893年1月26日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衰落的官吏家庭。1904年,11岁的吴贻芳就读于旨在维新的杭州女校,受到维新思想的教育熏陶。两年后又转入了上海启明女校和苏州景梅女校专攻英文。1909年,吴怡芳父亲遭遇不幸。1911年,在很短时间内,吴怡芳的母亲、兄、姐相继离世。多重灾变,深深打击了年轻的她。幸在姨父陈叔通的劝导、护佑下,吴贻芳重拾生活信心,转入杭州弘道女校继续学业。1914年陈叔通赴北京就职,吴贻芳和奶奶、妹妹随之迁居北京。陈叔通托人安排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和附属小学教英文课。次年陈叔通回上海工作,吴贻芳一家又随其搬到上海。
1916年2月,吴贻芳得杭州弘道女校美籍教师诺玛丽的推荐,投考金陵女子大学,作为特别生插班进金陵女大读书。金陵女子大学是基督教会在中国开办的第三所女子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由之前的贝满女中发展而来,大学部规模比较小,1919年并入燕京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直到1917年才正式授课。金陵女子大学实际上是基督教会在中国创办的首尾完善的第一所女子大学。
进入金陵女大后,吴贻芳还未能完全从家庭不幸的阴影中走出来,常离群独处,沉默寡言,除了听课就是埋头看书。细心的导师看到她忧郁的目光,不苟言笑的表情,忖度她可能受过打击,便力促她尽快能融入到校园大家庭中,鼓励她多参加团体活动,广交朋友。很快吴贻芳得一知己同学徐亦蓁。徐是基督教徒,吴贻芳开始接触基督教,有时随徐亦蓁去教堂。1916年夏天吴贻芳和徐亦蓁一起去上海,在四川北路晏摩氏女中的浸礼会怀恩堂接受了洗礼,皈依基督教。她希望自己能谨遵教义,以善行造福社会。此时吴贻芳摆脱了悲观厌世情绪,重树生活的信心。同学们发现吴贻芳变了,变得平易、乐观、积极。
吴贻芳平时话不多,一旦开口,常常是有主见、有条理,有魅力,特别是上台脱稿演讲,很快就能把听众吸引住。金女大学生自治会1916年成立后,她很快被选为会长。五四运动期间,她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演讲、募捐……投身到伟大的爱国洪流中。同年,吴贻芳以优异的成绩在金陵女大毕业,跻身中国首批女大学毕业生。
毕业后她赴北京女子高师担任英语部主任兼英文教员。著名作家冰心在回忆吴贻芳的文章中写道:“记得我第一次得瞻吴先生的风采,是在1919年,北京协和女子大学大礼堂的讲台下。那时我是协和女大理预科的学生,她来协和女大演讲,我正坐在台下第一排的位子上,看见她穿着雅淡而称身的衣裙,从容地走上讲台时,我就惊慕她的端凝和蔼的风度,她一开始讲话,那清晰的条理、明朗的声音,都使我感到在我们女大的讲台上,从来还没有过像她这样杰出的演讲者!”
1921年冬,美国蒙特霍利克大学校长到女高师参观演讲,吴贻芳担任翻译,流利的口语和准确的翻译引起了女校长的瞩目。她询问吴贻芳是否愿意去美国留学,得到肯定的回答。1922年8月,吴贻芳获得了巴勃尔奖学金,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攻读生物学。其间她还学习了法文、德文,五年后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二、执掌金陵女大的独特教育理念
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掀起一阵排斥基督教运动,1924年发展为收回教育权运动。当时舆论认为,“在中国的教会大学,校长没有一个是中国人,每所教会学校的行政权,实际都操纵在外国人的董事会手里。而外国的董事又不了解中国教会学校的需要和问题,完全用一种不合中国国情的方式来管理,而中国人甚至中国政府也无权过问”,因此,收回教育权的声浪甚烈。
于是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外国教会在中国办的大学,应建立中国人为多数的校董事会,并由中国人担任校长”的主张,要求教会学校向政府立案注册。金陵女大校长德本康夫人审时度势,决定移交金女大主持权给中国人。同时,金女大校董事会进行了彻底的改组,使中国人在董事中占三分之二。吴贻芳的挚友徐亦蓁被选为金女大执行委员会和董事会主席。在新校长的遴选上,徐亦蓁提议由吴贻芳出任金陵女子大学新校长。校董事会通过后发电报征询吴贻芳的意见,此时她博士还没有毕业。出于责任和感情,她答应了。
1928年11月3日,吴贻芳出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出席就职典礼的有前校长德本康夫人、徐亦蓁等金陵女子大学校董及全体师生,宋美龄和教育部长蒋梦麟的代表孟寿春,以及南京、上海等地教会大学的校长们。宋美龄发言强调了中国妇女承担的教育责任,指出“如果中国妇女要服务于自己的国家,服务于全世界妇女的伟大事业,她们必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承担这一责任。”吴贻芳在就职答词中指出:“金陵女大开办的目的是应光复后时势的需要,造就女界领袖为社会之用”,她也保证“为发展金女大和中国的教育事业尽最大的努力”,这一承诺她坚守了一生。
吴贻芳尽管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但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具体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人才培养模式,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金陵女子大学办学之初衷是为了培养为基督教服务的妇女领袖。首任校长德本康夫人提出的办学宗旨是为中国“训练基督徒妇女领袖”,并强调“信、望、爱乃金女大之办学根基。金女大是以基督的爱来办学,以基督的精神来维持。这种爱植根在神的爱里,由耶稣基督彰显出来。”吴贻芳校长认同该宗旨,也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调整,渗入自己的办学理念。她逐渐把金女大办学目的的中心由“扩张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向“为国家培养有学问、有道德、有服务社会本领的人才”的方面渐进,更注重教育的本土化。她在就职典礼上明确指出,“现在办学,就是培养人才,从事于中国的各种工作”。她更加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她看来,“国家需求人才的培养,训练妇女为国家服务,首先就要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而“人格教育的实现,因习惯贵在‘慎之于微’,而学校尤当注重慎微的陶冶,方能使整个的人生有良好的发展”。当时许多女校办学宗旨依旧是“培养贤妻良母”,梁启超亦认为“兴办女学”的重要性停留在“让女性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而金陵女大的“人格教育”是一种真正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教育,是一种真正把女子当作与男子一样平等的人的教育,是中国女子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吴贻芳校长还将德本康夫人继承自美国基督教文化的核心精神、教育理念与中国的文化对接,成功本土化。金女大校训为“厚生”,此词来源于《圣经》中的《约翰福音》第十章第十节。德本康夫人的解释为:“厚生就是在各方面得到至善至美的发展。在多项发展中,学生人格的塑造、基督生命的培育最为重要。获取丰盛生命的学生才懂得给人类社会多做贡献。”吴贻芳校长对校训有自己的解释,“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学校用这个为目标来教导学生,并通过学校生活的各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向这个方向努力。”显然,吴贻芳校长的解释更偏重于服务精神。这一解释或许因吴贻芳校长更为了解中国的国情。
在教育理念上,吴贻芳校长还注重全人教育、秉持为学生全面负责的学生本位思想,提倡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她将培养人格健全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为办学目标,淡化宗教思想教育。在学科设置上,吴贻芳校长更注重强调其女性特色,把中国女性的学习与就业联系起来。她调整了学科结构,取消了宗教系,减少宗教课程,逐渐停办政治系、哲学系,而根据社会需要和女生特点加强系科建设,逐渐形成了以社会学系和家政系为代表的特色学科体系。
1940年设置的家政系,很快成为校园内最受欢迎的一个系。家政系分儿童福利、营养学、应用艺术三个组,儿童福利专业主要是因为吴校长在看到许多因战乱而无家可归的儿童之后,希望能增设儿童福利专业为苦难的儿童提供实际帮助。营养学因战时物资匮乏,食材的价格腾贵,如何寻找有价值的低价食物资源,以保持营养平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41年5月家政系举办了一个展览,黄豆制成品是主角。另一项展览展示了富含铁和钙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各种食物,另外还有一项针线活展览,展示用当地材料生产的物品。家政系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儿童发展、儿童健康、托儿所管理、普通心理学、营养学、膳食与疾病、烹饪学、应用艺术、生理学等。其毕业生多在医院任营养师或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工作。
在教学方法上,吴贻芳大力提倡“教师采用启发式,不仅要用教科书,更要求教师任课时列出若干参考书目,由学生课余在图书馆阅读。”这种教参多有涉猎的模式,不仅可以取各家之长,获得广博知识,还训练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吴贻芳校长还大力提倡导师制,每个学生可以找一位教师当导师。一位导师带八九个至十几个学生,以小组活动或单独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成长。吴怡芳在担任校长期间,也亲自给学生授课。她从来不离开课堂,离开学生。
吴贻芳校长注重学生参与集体生活、融入群体的教育,以培养学生顾大局、识大体、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品质。金女大实行了极富特色的“姐妹班”制度。三年级与一年级结成姐妹班。新生的宿舍里要有一个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姐姐同住,在各方面照顾、指导她们,使这些新入校的妹妹们能很快习惯校园生活,也锻炼高班学生关心照顾别人能力,校园里形成互助友爱的精神。
金陵女大的学生读书时也会有一些人谈恋爱结婚,对此吴校长不赞成。她认为学生应把握好大学生活,把学习搞好,恋爱结婚放在日后去考虑。她的这种观点影响了不少学生,但也有一些学生还是有了男朋友,有的还耽误了学业。吴贻芳注意到这一情况,认为禁不如疏。她安排把100号楼下的会议室划出一部分装修一下,隔成许多半封闭的小间,内设桌椅,允许在一定的时间内,女同学可以带男朋友在里面聊天。这个措施,使得金女大的学生既感到学校对她们的关心,又免除了在校外交男朋友谈恋爱的安全问题,深受学生欢迎,也使学生谈恋爱这个女子大学令人头疼的事,适当化解。
风度体态既是新时代知识女性的气质修养,也是文化健康的外在体现。金女大的新生入学,都要填一张健康卡,记载着是否有体态、姿势等缺陷需要矫正,是否因体弱或体重不达标而需要上和缓体操或增加营养。每一学年,全校同学还必须经受一项“Postureweek”的训练。周末,女生们排成长队,在大草坪上走,一面有音乐伴奏,一面有体育教师对经过队伍中的每一人检查、记录,认为合格就可通过。这样,大家随时随地注意自己和别人的姿势是否正确,从而形成意识、养成修炼习惯。吴贻芳校长本人娴静淑雅的不凡风度总给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金女大严格的体态风度训练的典范。金女大每年都会选举“五月皇后”,“当春天来临之际,围绕五月花柱起舞”,要求学生除了学识外,还要有健康体质和优雅举止。自信、清纯、热情,气质优雅的金女大女生成为南京一景,成为女知识分子的典范,吸引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众多男生的瞩目。因金陵大学与金女大两校临近,同为教会大学,故流传歌谣“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未完待续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