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人公名叫王丰,认识她是源自“山西传媒博物馆”。这座藏于山西传媒学院内的博物馆,里面摆满各式各样的通讯广播、电影、电视、摄像器材,以及胶片录像带,藏品多达近三万件,很多藏品还都是“全国唯一”。当你徜徉在这所博物馆里,就能纵观百年,第一时间了解广电传媒的前世今生。也正因此,包括山西籍著名导演贾樟柯在内的很多传媒界国内外名家大腕都曾专程到该馆参观过。

山西传媒博物馆汇聚了王家三代人的心血,王丰是现任馆长。从父亲手中接过馆长一职时,有人曾对王丰如何守好这些“破铜烂铁”产生怀疑,可是王丰有自己的想法,她不仅想把这些老古董或藏品传承下去,更想让这些老物件焕发新生命。在迈入博物馆2.0的新时代下,王丰要打造一个参与式的、丰富灵动的博物馆,拓展博物馆历史的宽度、交互的深度和情感的温度。
 近三万件藏品是三代人的心血
 山西传媒博物馆,地方有限,但藏品真是无限。从相机到摄影机,从收音机到各种电影放映机,凡是代表性的设备,这里几乎都能找到,让人看到整个行业设备的发展脉络。“这个博物馆就是个宝库,很多老物件,国内只有这里能看到了”,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在拍摄过程中都从这里借用过藏品设备。
 博物馆的近三万件藏品,是王家贤、王保明和王丰三代人的心血。
 上世纪60年代,王丰的爷爷王家贤就是山西第一代电视人,他用手中的摄影机见证了山西发展过程中很多重要历史时刻。
 故事得从1973年说起,“那年,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来到山西大寨,爷爷当时是太原电视台驻大寨报道组组长。因为条件有限,他用的是红旗16mm新闻电影摄影机,通常需要花一分钟上紧发条,然后才能拍摄大约三分钟的片子。在周总理视察期间,爷爷一边扛着机器,一边不停地上发条拍摄,急得满头是汗。”从小王丰就对这段故事耳熟能详,“在当晚的酒宴中,总理见到爷爷后,很关切地问他,用的什么机器?为何拍得如此费劲?爷爷就把当时器材的配备情况作了汇报。当时周总理就批示:‘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对待,山西的接待任务很重’。没过多久,单位就给爷爷配上了当时只有在中央电视台才能见到的宝莱克斯摄影机。”
 王家贤退休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逛太原的南宫市场,在那里看到了一台宝莱克斯摄影机,由此打开了一家三代人的收藏之门。
 2017年的一天上午,著名电影人贾樟柯在山西传媒博物馆内看到了这台宝莱克斯摄影机,爱不释手,似乎也是想起了他曾经的奋斗历程。而那个上午,这位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导演,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对每一台设备都充满了兴趣,久久不愿离去。
 王保明从小便接受父亲的耳濡目染,从事了影视教育工作。说到收藏,他说一是出于情怀,二是由于家庭的传承。
 从一开始的南宫市场,最后到全国的收藏圈,与王保明有着相同爱好的玩家们,都在给他提供线索。通常为了一台机器跑遍大半个中国,这对于王保明来说是家常便饭。王保明常常把他们的收藏无偿提供给山西传媒学院用来进行专业认知教学,到2009年,山西传媒学院决定以王保明的收藏为基础,兴建博物馆。身为该校教师的王保明就把自己的全部珍藏放在了博物馆里,把博物馆建成了一个行业窗口和教学基地。
 王丰能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是勇气,更是担当,就连她自己也没想到。从小就看着爷爷和父亲收藏“老物件”,王丰起初甚至有些排斥,觉得爷爷和父亲把所有的爱倾注给了收藏,到了痴迷的程度。
 2008年大学毕业后她留在南京,自己经营了一家贸易公司,开始成为父亲收藏的经济支柱。“这么多年,我们家一直都住在学校分配的单元房里,我爸把钱都买了老设备、老胶片了。”
 家里空间有限,有些老物件就放在地下室里,有一次地下室跑水,恰好在太原休假的王丰就和王保明连夜抢救这些宝贝。“打开门的那一刻,我父亲就哭了,急得连连跺脚。”王保明搬运时的话彻底改变了王丰,“孩子,很多人都说我是收破烂的,那是他们不懂,这些东西承载的历史,甚至是国家和行业命运的写照,不是随时都能找到的,如果真的能收藏起来,展示出来,那不是我们一家人的幸事,应该有人为这个行业做些传承。”这段话印在了王丰的脑海里。从那时起,她暗暗下定决心,停掉公司,卖掉房产,回到太原,接手这份沉甸甸的“传承”。
 让文物活起来 让博物馆灵动起来
 2014年,王丰和先生回到太原,一边帮助父亲整理收藏,一边为博物馆寻找新的建设模式。在她的设想里,博物馆里的老物件都是有生命的,怎么让每一个藏品把蕴藏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迸发出来,是她要帮助父亲实现梦想的重要一环。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灵动起来,让爷爷和父亲的传承丰富起来,王丰为自己定下了这样的目标。放弃已经成功的事业,从南京回到太原,王丰的决定很大胆,却也深思熟虑。
 王丰的初衷是想把藏品利用好,把更多的收藏珍品展示给公众。最开始,她把视角选在青少年层面,尤其是想展示给孩子们,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接触老电影,感知老电影。于是,王丰开始接触公益项目,第一批加入了太原市教育局举办的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组织孩子们到博物馆参观,并且按照配音、特效、动画设计等各类幕后充满趣味性的内容去设计课程,让孩子们在参观的过程中,认知广播影视,参与广播影视,了解广播影视的历史和知识,对历史、文化、科技产生兴趣,在了解国家发展广播影视的艰难过程中,产生出浓浓的爱国情怀。
 “参观也只是一种静态的接触,孩子们对这些完全没有概念。他们或许不明白这台摄影机能干什么,那台黑白电视机到底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就设想,让孩子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电影的认知。”于是,王丰率先在太原市青龙古镇建立了一个老电影基地——山西传媒学院老电影基地,一边宣传山西传媒学院,一边拓展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她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微电影创意,到体验式博物馆,再到线上博物馆,一个个的创意把博物馆的生命不断延伸,博物馆再也不是收藏者们的俱乐部,真正成为藏品与公众交流的平台,成为艺术创造的基地。
 王家三代人,代代相传,王丰始终认为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因为她不仅要握好这个接力棒,更重要的是坚持“跑”下去。她将越来越多的情感和好的思想、点子投入到了传媒博物馆的事业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在山西传媒学院有一家藏品丰富的博物馆。2017年,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展示了山西传媒博物馆,在那里,王丰接触到了更多电影人和收藏家,也让山西传媒博物馆的名字,真正扎根在了电影圈。
 2018年,王丰和团队成员们与人民日报合作,联合拍摄了《吾是青年》的栏目,邀请新时代青年讲述老电影故事,把老电影、博物馆和新时代、新青年的成长、理想、奋斗、情怀进行了丰富的畅想和艺术对接,传播了正能量,得到了团中央和广大网民的关注支持。播出后短短时间里,专题网页点击量超过12亿,她真正把博物馆做成了“博物馆+”,开启了博物馆和收藏艺术的新生命。
 输血变造血 真正实现“博物馆+”
 如今,“让文物活起来”已经成为山西传媒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模式。王丰也想过未来的道路,她最希望做的就是能实现博物馆的“自给自足”,并且由输血变成造血,真正实现“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的生存环境十分特殊。所谓的国有博物馆,都是国家来拨出经费进行管理的,而很多民营博物馆,则是自收自支。王丰一边用自己的收入补贴博物馆和收藏,一边让博物馆不断丰富外延,焕发新生。让这些老物件真正“活”起来,能服务更多的人,是他们祖孙三代人最幸福的事情。
 “我希望我的博物馆未来是个文化综合体。这里既可以参观体验,也同时是一个文化聚焦点、一个文创聚集地、一个历史衍生场、一个教育融汇处。大家在这里感受历史的变迁、体验时光的交错、感悟科技发展的脉络、享受文化创意的灵感。”王丰的规划与山西传媒学院的建馆理念不断融合,与山西传媒界的需求不断融合,与三代人传承的梦想不断融合,一个全新的博物馆模式渐渐呈现出来。
 祖父的收藏,留下的是一代人创业工作的记忆和一段段新中国和行业发展的历史故事;父亲对收藏和博物馆的执著,源自他对艺术和学校的热爱和对一份传承的许诺;而王丰对于博物馆的爱,则是在新时代下年轻人锐意进取和创新突围的思索。现在,博物馆正以三代人的传承呈现着不断创新的收藏和艺术展示的成果,这份传承,也是时代精神的浓缩。
 王丰说,我愿意做博物馆的一座桥梁,让历史与时代,让艺术与时光,让传承与创新,展现本应该有的丰富的模样。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