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双方特战队员协同解救“人质”。一名特战队员向全体队员发出口令。接下来,中方特战队员展开解救行动。首先实施解救的是俄方特战队员。行动中,特战队员将伸缩臂镜伸进门内,探测屋内情况,确认安全后,其中一名特战队员快速进入。
12月6日至7日,在宁夏银川近郊某训练基地的综合训练场,中俄“合作-2017”联合反恐演训城市反恐战术训练在此展开。
“后退,后退!否则就撕票!”从训练场的西北角传来一阵“丧心病狂”的吼声,这是中俄双方特战队员在进行楼房突击战斗训练。
在此次演练中4名“人质”被“劫匪”劫持,中俄特战队员的任务就是解救被困于楼房的“人质”。首先实施解救的是俄方特战队员。他们从一楼进入,逐层排查。
“左侧楼梯是否安全?”拿着盾牌的一名特战队员问站在对面的战友。
“安全,前进。”
特战队员上至三楼,遇到一扇紧闭的大门,这时门里传来劫匪的声音:“全都退出去!”
“准备进攻!”一名特战队员向全体队员发出口令。
行动中,特战队员将伸缩臂镜伸进门内,探测屋内情况,确认安全后,其中一名特战队员快速进入。
“砰!”一名劫匪被击毙。同时,其他特战队员也将“劫匪”纷纷拿下。
俄方成功解救“人质”。
接下来,中方特战队员展开解救行动。
和俄方特战队员不一样,中方特战队员的解救行动是从多个方向同时展开的。
确认人质所在位置后,中方特战队员分别从楼顶索降破窗而入、从房间门后突入。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人质全部获救。
最后,中俄双方特战队员混合编组,协同进行楼房突击训练,双方配合默契,成功解救“人质”。
“此次楼房突击战斗训练中俄双方都表现得非常好,俄方特战队员的整个解救过程非常细致,而中方特战队员的行动则果断、迅速。双方都各有所长,都有要互相学习的地方。”教员李立功总结到。
与此同时,在训练场的另一边,公共汽车反劫持战斗也正在进行。
“到位后要注重战术协同,迅捷发起进攻。”这是程迅教员第三次强调这句话。
程迅,武警“雪豹”突击队副大队长,曾多次参加各类演习和演练。对于公交车反劫持,他“很有一套”。
他将公交车反劫持形容为“微创手术”。微创手术力求以最小的切口路径和最少的组织损伤,完成对体内病灶的观察诊断及治疗。“公交车反劫持也是一样的道理,突破一个点,就有可能解救全局。”程迅向军网记者解释到。
而对于公交车这种较小的“个体”,一个人,一个锤子,甚至锤子落下的部位都有可能决定整个作战的成败。这就是程迅为什么反复强调“战术协同”的原因。只有将每个细节都深深刻进自我意识和肌肉记忆当中,才能在真正的作战环境中行云流水地完成作战行动,而这需要通过千百次的训练。
“好,漂亮!”这一次,中俄特战队员在程迅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公交车反劫持的解救动作。
训练结束,程迅为表现优秀的中俄特战队员各奖励了一顶印有“雪豹”突击队队徽的帽子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