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张思德的家事、身后事

作者|李涵
  • 故事人物
    • 张思德
    • 张行品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张思德干部学院

张行品的妻子朱氏长期患病,生下张思德7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他们的长子拉犁干活,累得吐血,死在了地主田里;次子生病无钱医治,张行品是流着泪撕肝裂肺地看着次子死去的。

提起毛泽东的著作《为人民服务》,相信很多人会想起一个名字——张思德。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四川仪陇人。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1940年夏,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1943年4月由中央警备团调到枣园,在毛泽东的内卫班当战士。1944年9月5日因公殉职。1944年9月8日,历史定格在这天下午,毛泽东写下了《为人民服务》的著作,此后党的“七大”又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到了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并写进了党章。作为“老三篇”之一的《为人民服务》已无可争议地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这篇著述曾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激发毛泽东写下这篇著作的,正是张思德。

对于张思德的故事,很多人有所了解,但对于张思德的家事,大家却知之甚少。那么,张思德出生在怎样的一个家庭里?他的父亲是如何含冤而死的?张思德有着怎样不凡的从军经历?长征途中,他为何以身试毒,主动吃毒草?张思德又是如何不幸英年早逝的?毛泽东为何要亲自参加一个普通战士的追悼会,并题字“为人民服务“?张思德去世后,他的母亲获得了怎样的待遇?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张思德的家事、身后事(上)。

张思德的父亲张行品是村苏维埃干部,是张思德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但20世纪30年代张国焘在苏区大搞肃反运动,张行品被人诬陷,惨遭杀害,直到1987年才得以平反昭雪。

张行品1878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韩家湾村,祖祖辈辈靠租佃几亩薄田度日。他虽没读过书,但聪明能干,忠厚勤劳,农闲时就帮人抬滑竿、担盐挑煤,挣几个铜板养家糊口。那时,苛捐杂税繁多,天灾不断,兵匪猖獗,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难。张行品的妻子朱氏长期患病,生下张思德7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他们的长子拉犁干活,累得吐血,死在了地主田里;次子生病无钱医治,张行品是流着泪撕肝裂肺地看着次子死去的。家庭的惨状,令张行品痛不欲生,社会的黑暗,滋生了他强烈的反抗意识。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越过大巴山攻占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县。社会上到处流传着“红军专门杀富济贫,打土豪分田地,为穷人打天下”的消息。

张行品连忙步行到巴中等地打听红军消息,所见所闻令他深受鼓舞。不久,他受红军干部的派遣,回乡召集一些佃户秘密开会,宣传革命思想,把带回的宣传标语四处张贴,组织穷人们进行抗捐抗税斗争,准备迎接红军的到来。反动地主武装头目宁相奇对他恨之入骨,多次缉捕他。张行品被迫躲进山里。1933年7月,许世友率红9军解放了仪陇城。几天后,红军下乡,张行品主动当红军的向导,挨家挨户宣传红军政策,配合红军抓捕恶霸地主。

在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张行品被推选为韩家湾村内务委员兼土地委员。张行品办事公道,严于律己,无微不至地关心贫苦人的生活。

川陕苏区建立后不久,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就调集20万兵力分六路围攻根据地,地主反动武装“还乡团”活动频繁,抢劫、绑架、暗杀等恐怖活动经常发生,韩家湾村就有几个革命积极分子被敌人抓去后杀害。但张行品不为所惧,他说:“为了革命的胜利,搭上我这条命也值得。”

作为内务委员的张行品,主要负责保卫红色政权工作。张行品不分白天黑夜地做群众工作,组建了村少先队、童子团,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就动员了近百名青年参加红军和赤卫队。他还募集了大量的粮、棉、布等军需物资,组织民工翻山越岭送到长胜、巴中等地支援前线部队,每次均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受到了红9军15团政治处的表彰。

1933年10月,张行品将未满18岁的张思德送到了部队,嘱咐儿子要多杀敌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再立新功。1934年8月下旬,部队要开往前线作战,张思德顺路回家探望父亲,吃了饭后就匆匆离开了。他没有想到,这次见面竟成了永别。

20世纪30年代,张国焘在川陕苏区大搞“肃反运动”,制造了许多冤案,张行品尽最大努力保护本村受害人。1934年9月,村民张立品被怀疑是敌特而被关押,准备处死。张行品立即赶到县上说明情况,又托人写了保状,张立品最终被释放。同月,陈袁氏身穿苏维埃政府分给她的绸料衣服赶集,被红军误认为是地主而遭逮捕,计划第二天押到外地集中处死。张行品反复向红军说明真相,又回村找来一批穷苦人作证,她才被释放回家。张行品保护了那些无辜者,但他却无力保护自己,最终牺牲在“左”倾路线执行者的屠刀之下。

原来,村苏维埃主席胡南台有抽大烟的恶习,张行品素来就看不惯,多次劝说,但胡南台不但不戒除恶习,反而多次向张行品索要从富人那里没收来的大烟供自己享受。张行品对此当然严辞拒绝。1934年9月的一天,张行品准备把打土豪收缴的财物上交乡苏维埃,胡南台强迫着要拿走一些烟土,张行品不允许,两人为此大吵一架。胡南台没有得逞,怀恨在心,一个歹毒的计划在脑海里形成。这年冬天,他趁去县苏维埃开会之机,向县政治保卫局诬告张行品包庇富农张炳均、范有万。其实,张、范两人并非富农,也是穷苦人,一调查就能真相大白。但在当时的肃反扩大化中,谁来调查呢?有人告发就是“铁证如山”,“包庇坏人”就是犯有死罪。

县政治保卫局听信了胡南台的诬告,随即让胡南台通知张行品到巴中开会。张行品以为有重要任务,连夜赶路,但他一到达目的地就被捆了起来。审讯人员对他严刑拷打,逼他供认“犯罪事实”,张行品拒不承认,再三申辩,但无济于事。几天后,他在巴中顶山被杀害,时年57岁。

1987年,张行品生前所在的韩家湾村党支部、村委会根据当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的请求,向县委、县政府递交了报告。经原南充地委、县委派专人走访调查,查清了事情真相,县人民政府于当年11月为张行品同志恢复名誉,平反昭雪。这时,距张行品牺牲,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了。

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四川仪陇六合场,张思德在父亲张行品的支持下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军。不久,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冲破敌人的阻拦,渡嘉陵江西进。在战斗中,张思德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同敌人拼杀,击毙敌军射手,一人缴获了两挺机枪。有一次,他外出执行任务,路上遇见敌军疯狂追赶一个十四五岁的红军小战士。他猛冲上前将敌人击毙,救下了这个小战士。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扬。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地区胜利会师。张思德闻讯后分外高兴。他和战友们一起,准备了毛巾、毛袜等礼物,赠送给红一方面军的战友们。两军会师后,红军力量大增,士气高昂。党中央派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进行慰问,宣传遵义会议和党中央的正确决定。张思德等红四方面军战士坚决拥护中央的正确领导,对革命前途更加充满信心。

不久,红四方面军部队来到丹巴黑水河边,河虽不很宽,但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河水撞击着河中的礁石,激起阵阵浪花,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根高悬在两岸间的溜索。细长的溜索似乎好久没有人用过了,站在河边的战士们不免有些担心。这时,炊事班的老班长放下行军担子说:“我去试试看!”还没等他伸手,张思德已用树枝勾来了溜索上的竹筒,坚定地说:“我先过!”因不久前张思德的右腿第二次负伤,一个多月前才归队,老班长拉住他说:“不行,你的伤刚好。”“我过!我过!”岸边的战士们也纷纷抢上前来。

张思德伸开双臂拦住大家说:“争啥子呀,我们都要过去的嘛!”说完,他转身便跨到竹筒垂下的绳结上,随即滑了出去。溜索在空中抖动,岸边的战友们都提心吊胆地盯着他,希望他快些滑到对岸。可是,张思德却慢慢地一段一段地检查溜索。到了河心上空,他竟用力摇晃那溜索。战友们都为他惊叫起来。身临险境的张思德却毫不在乎,为了给部队开辟通途,他已忘掉一切,一步一步地沿溜索前滑。张思德终于顺利地到达对岸。“同志们,可以过!”他的大声呼喊,使河边的战士们欢跳起来。

1935年8月,红一、四方面军为执行中央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决定,从毛儿盖地区北上,进入茫茫大草地。草地里水草纵横,风雨无常,泥泞潮湿,行军极端艰苦。张思德和战友们不畏艰难,奋力跋涉,希望早日走出大草地。可就在这时,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却大搞分裂活动,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命令部队掉头南下。张思德等四方面军战士眼看中央红军单独北上,心中产生了疑团:为什么两军会合后又各自分开行动呢?当时,张思德等普通战士,并不了解中央领导内部发生了严重分歧。部队南下后,张国焘公开打出反对党中央毛泽东的旗帜,这使许多红军指战员异常痛心。由于张国焘的战略方针的错误,南下红军不得不同以逸待劳的优势敌人展开激战,使部队元气大伤。张思德在战斗中又一次负伤,身体更加消瘦。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受到了历史的惩罚,南下失败后不得不重新北上。

1936年7月初,红二方面军长征到达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张思德拉着红二方面军战友的手,眼里闪耀着兴奋的泪花。

在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大会上,朱德总司令和任弼时等首长在讲话中传达了党中央、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已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传达了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会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决定。会场上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张思德和战友们回想起一年前和中央红军会师的热烈情景和南下途中那段艰难的岁月,如今饱尝分裂之苦的红四方面军战友们又要重新回到党中央的怀抱,怎能不令人万分激动呢!

7月上旬,红二、四方面军开始北上进入草地。当时,张思德在红四方面军通信营任通讯班班长。因他在战争中多次负伤,身体瘦弱,两颊深陷,面色憔悴,两脚被草地的污水泡得红肿,但他眼睛明亮精神抖擞,每天忙碌个不停。每当有上级的送信任务时,他总是立刻行动,在泥泞的草地里艰难跌滑,从不叫苦。通讯班副班长见他身体不好,又事事抢先,心中不忍,希望他注意休息,对他说:“班长,你总是这样不成啊,送信任务还是大家轮流干吧!”张思德却说:“我们班好多同志年龄小,不能让他们再多跑路,我自己多跑几趟。让大家都能走出草地,都能北上啊!”副班长见他这样,便说:“那我可以多送。”张思德则说:“你和我还不都一样嘛!”

在草地里行军多日,红军指战员们带的干粮吃完了,不得不搞野菜充饥。有一次,炊事班老班长端着一碗野菜糊糊递给张思德,说:“给,把它吃了!”当时,这野菜糊糊是好东西,很难吃到。张思德推辞道:“不,你自己吃吧,你年岁大,要多保重。”老班长却说:“莫惦记我,你们年纪轻,往后路长着呢……”张思德深深感谢这位50多岁的老班长,他接过糊糊,悄悄地走出去,又把野菜糊糊送给了班里两个外出拣柴回来的小战士。

战士们以野菜充饥,中毒的事时有发生。朱总司令号召大家识别各种不同的野菜和有毒的野草。张思德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尝百草”的活动,学习分辨不同野菜的特性。有天中午,部队在一片水草丰茂的洼地上休息时,张思德便带着一名小战士到附近地区找野菜。他们在一处水塘边看到一丛丛青葱的野草,小战士惊喜地叫道:“班长,瞧,这是野萝卜!”说着弯腰便去采摘。

张思德忙喊住他说:“别急着采,有些颜色好看的野草,却是有毒的。”他先撕下一片野草叶子放到嘴里,嚼了嚼,味道倒是甜丝丝的,他要小战士先采一些带回去,做鉴别。可不久,张思德感到肚子疼痛,并呕吐出来一些清水。他知道自己中毒了,连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不能吃,快告诉同志们。”小战士忙叫来班里的战友,大家见张思德脸色发青,面部浮肿,便赶到营部取来解毒的药物。张思德服药后才脱离了危险。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