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特殊的春节,
疫情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这场“硬仗”背后,
总有一些普通却不平凡的人,
让我们热泪盈眶。
他们中,
有冲在抗疫第一线的“战士”,
有默默充当坚强后盾的医护家属,
更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
这群可爱的人带给我们温暖和勇气。
他们的身影定格成一个个暖心瞬间,
我们想要同你分享……
24岁的她驰援武汉,采访时说:
名字就别播了,怕妈妈看见会担心。
▼
01
24岁的年轻女孩,很多还在父母身边撒娇,她却穿上了军装和白大褂,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她是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的一员,接受采访时,她刚刚结束5小时的夜班,完成高强度的救治工作。被问到名字时,之前还侃侃而谈的她却说:“名字就别播了,怕妈妈看见会担心。”
每天要在重症感染区工作,需要极其严密的防护。一层又一层的口罩,在她的脸上压出了血印,甚至压出了水泡,只能贴上创可贴防感染。
“我是红区(重症感染区)的一名护士,做的是护理工作,直接进入污染区,跟病人接触。我上午8点去交班时,水泡还没有吸收,如果不贴创可贴的话,一旦水泡破了,细菌就会直接进入到身体里,所以必须得贴上。但现在水泡已经破了,我回去要处理一下,不然明天上班时伤口就会直接被污染。”
今年24岁的她,刚刚被录取为军队的文职人员。得知陆军军医大学要组织医疗队驰援武汉,她放下除夕夜团圆饭的碗筷,收拾行囊离开家。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拔河,想的是能救治更多的病人。
但她心中也藏着年轻姑娘的浪漫:“等下一次来武汉,我要去吃热干面,去武大看樱花,去江汉路坐知音号,去东湖坐缆车,去司门口走长江大桥。”
当被问起名字时,刚刚还对答如流的姑娘却说:名字就别播了,因为怕妈妈看见会担心。
我不知道你是谁
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像她这样毅然冲在一线
吹响“战疫”号角的
还有很多——
▼
02
医生护士们,晒出了自己的满满病历本。
背后,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接诊量;背后,是无数个废寝忘食的白天黑夜;背后,承载了无数患者生的希望。
▼
03
除夕夜,一位无法回家的医生给小女儿录了段视频,后面同事还比划着“爱心”。
“宝贝,不要担心我,妈妈这里有很多阿姨,一起陪我过春节呦!”
说完她低头强忍着眼泪。
▼
04
一名医护人员下夜班后摘下手套,他的手变得皱皱巴巴。
长时间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出了很多汗,汗水把双手浸泡得面目全非……
▼
05
请愿书叠成了厚厚的一摞生死状,桌子都放不下,即便有去无回,也初心不改。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挡在疫情之前。
▼
06
因为穿了隔离衣认不清谁是谁,医护人员互相在背后写上了名字,并相互打气。
加油!你们是最棒的!
▼
07
与病毒厮杀,需要争分夺秒,有时候连睡觉都成了奢侈。
他们,是谁的父亲母亲,又是谁的儿子女儿。他们,爱整洁爱干净,但在这个特殊时期,这样的睡姿却随处可见。
▼
08
他们不眠不休,数百台车同时作业,只为尽快赶工。
以最快的速度建起武汉“小汤山”医院,为绝望中的人撑起希望。
▼
09
这是一位社区干部的手。这一天,他敲开了100多户住户的门,手机步数统计显示走了21193步。
“因为每家必须都要敲,敲开门采集信息,没敲开门的,要添加备注,后面电话联系了再走访。”
▼
10
除夕夜,她随队支援武汉。出发前,医院安排打胸腺肽提高免疫力,她坚定的神色,让人永远忘不了。七天后,大年初六,再见她,不禁泪流。
没有他们在寒冬负重前行,怎有我们期盼的春暖花开。
▼
11
一群最可爱的白衣天使,在后背上写满了鼓励的话。
“有我们在,你一定会没事的。”
14岁女孩写给医生父亲一封家书: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病毒肆虐的当下,亦如是。
▼
12
“流感突起,肺炎逼至,想父亲安康?……您于院中应多加留意,谨防传染。吾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病毒肆虐的当下,亦如是。”
在疫情肆虐的当下,14岁女孩孙婉清的处境与同龄人有些不同,因她的父母都是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她有时被迫独自“留守”。
最近,孙婉清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父亲写了一封家书。用文言写成的200余字的家书,传递着孙婉清对父亲深情的问候、温暖的鼓励、迟来的歉意,以及对战胜这场疫情坚定的信心。
“提笔时,我已经有一周没见过爸爸了。”孙婉清的父亲孙鹏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急诊科和发热门诊工作,疫情发生后,他为方便工作,也怕给家人带来传染风险,就在医院旁租住。
虽然身处隔离病房,但是孙鹏只要有空就会和家人联系。每天下午五六点是他们定时通话的时间,孙婉清总会问爸爸“吃饭了吗?吃的什么?”。孙鹏有次回答“吃了,吃的圆子、青菜……”
“一听就是撒谎,因为他说的是‘青菜’,而不是具体的菜名。”孙婉清说,这和爸爸一贯严谨的作风不符。
孙婉清说,爸爸平时和自己交流比较少,工作繁忙又劳累。爸爸的心里总是装着病人,常常听他唠叨着“今天某某病人来看小病症,被我发现了癌症;还有某某病人,他来找我复查,情况好转”……
听得越来越多,见得越来越多,孙婉清逐渐理解爸爸的难处。最近她又想起爸爸不得已对她说过的一句话——“当病人跪着抱着你的腿、求求你救他,那一刻你怎么能离开?这就是性命相托。”
“等爸爸回家,我想把这幅拜年帖亲自交给爸爸。我想和他说,很高兴你可以回来。”孙婉清希望爸爸可以抱抱她,“我已经想念这个拥抱很久很久了。”
医务工作者奔赴“战疫”一线
尽职尽责救死扶伤
他们的家人则通过自己的方式
成为他们坚实而温暖的后盾
像她这样站在白衣天使身后
默默支持、加油打气的
还有很多——
▼
13
医生丈夫一个电话:“上楼了”。妻子把做好的饭端来,放在门口用两块木板搭起临时餐桌。自己则带着口罩,倚着家门望着狼吞虎咽吃饭的丈夫,夫妻俩人来不及有什么话。
这几米远的距离,也成为了他们爱的距离。
▼
14
4岁的女儿,太想念抗“疫”8天没回家的妈妈,却又见不到,只好忍着泪水给妈妈录了一段小视频。她想通过这种方式,给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妈妈和武汉加油。
隔离病毒,但绝不隔离爱。
▼
15
武汉一位医生自觉和家人隔离,80岁老母亲弯腰给医生孩子年夜饭,求求你,一定要保重啊。
有时候做不了什么,但深深的牵挂和默默的支持,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慰藉。
▼
16
一位护士长申请赴前线后,一直不知如何告知年迈的父母。然而父母的一通电话让她泪流满面:“我们支持你,你就应该去,不用挂念我们。”
快递小哥送10盒口罩到派出所:
“我这还有800元请捐给武汉!”
▼
17
1月28日,一位快递小哥拿着一袋口罩来到南京板桥派出所,表示要捐赠口罩和现金给民警。
听民警说不能接受现金捐赠,快递小哥并没有把钱收回,而是希望能将钱捐给武汉。但因为他着急给客户送件,只好委托民警代捐。
在快递小哥多次诚恳请求下,民警答应了他的要求,提出需要他留下身份信息。
听到民警愿意帮忙代捐后,小哥连连挥手离开,还不停说道:“不用了,真不用留身份信息,你们帮忙弄吧,我相信你们这边的。”
最终,快递小哥没有留下姓名就匆匆离开。经清点,他共捐赠口罩10盒,现金800元。
各尽其力,众志成城
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爱与支持
像他这样怀着朴素信念
用凡人微光照亮中国的
还有很多——
▼
18
贵州铜仁,60名小学生拿出自己的压岁钱,为武汉捐款,总计12400元。
学生家长说,当得知疫情严重性后,孩子主动提出想捐款,自己把捐款的想法告诉了家委会,所有学生积极加入了进来。
▼
19
一位盒马送货员本该在今年春节和相恋3年的女友完婚。但站点人手不够,他选择留下来,为市民生活的稳定贡献自己一份力。
“我爱你,但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武汉现在需要我,等我打胜这场仗,我就回来娶你!”
▼
20
1月29日,大连小伙当街免费发放口罩。经营小理发馆的他,贡献出的是库存的百余盒理发师用一次性口罩。
“推己及人吧,别人也一定着急。尽管我们发放的不是医用口罩,但也比没有强。”有市民领了口罩不好意思,一定要给钱,小伙说:“给多少钱都不收,这口罩就是给大家应急的。”
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0个瞬间
背后是20个故事
但带给我们的感动又何止千千万
在困难与挑战面前
致敬所有温暖有爱的人
这场战“疫”,我们一定能赢
谢谢他们
这个冬天超暖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