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郑培坤:“逆行”归乡 撬动山乡“巨变”

作者|刘舒
  • 故事人物
    • 郑培坤
  • 故事地点
    • 中国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岑巩县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4-03-21

在岑巩县农牧行业,提起郑培坤,几乎无人不知。放弃年薪百万工作全心全意养猪的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研究生猪倌”。“逆行”归乡,“扎根”大山,以生猪产业为支点,撬动山乡巨变,他是当之无愧的“全国劳动模范”。

“这些猪不是普通的猪,是一群住着空调房、喝着山泉水、定期‘体检’的猪。”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双农牧业有限公司的电子监控室内,郑培坤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宝贝”。

在岑巩县农牧行业,提起郑培坤,几乎无人不知。放弃年薪百万工作全心全意养猪的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研究生猪倌”。“逆行”归乡,“扎根”大山,以生猪产业为支点,撬动山乡巨变,他是当之无愧的“全国劳动模范”。

郑培坤(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1982年,郑培坤出生在大有镇塔山村,这里干旱缺水,土地贫瘠,林多地少。小时候,他经常跟着村里当动物疫病防治员的叔叔“出诊”,每每看到重病的猪牛羊打几针后就活蹦乱跳了,总感觉很神奇。从那时起,他就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也要像叔叔一样当一名兽医,为乡亲们服务。

报考大学时,郑培坤选择了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动物医学专业。2005年毕业后,他先后从事销售工作和畜牧兽医管理工作,并在湖北创业,从事生猪养殖产业,年收入超过百万元。

2012年春节,已经成家的郑培坤携妻儿回家探望父母,发现老家因为没有产业,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守村庄的只有老人和小孩,导致大部分土地撂荒,曾经热闹的乡村显得很冷清,找不到以往过年的喜庆氛围。“此情此景,让我萌生了一定要为家乡做点什么的念头。”郑培坤说。

说干就干,春节过后,郑培坤找到本村的几户农户,跟他们交流自己计划回家养猪创业的想法。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是在外面混得不好才回来养猪。“堂堂大学生回家养猪,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村民郑培成说。万事开头难。面对乡亲们的不信任,郑培坤决定用行动向他们证明。2012年3月,他独自在塔山村桃树湾租赁了20余亩土地,正式兴建年出栏5000头的标准化养猪场。2013年7月,他从武汉引进种猪140头,同时申请50万贷款作为周转资金。与很多规模化养殖场不同,郑培坤自己配料,猪要养到六七个月才出栏。2014年,首批生猪出栏上市,由于肉质好,虽然价格比一般生猪高,但非常畅销,当年他就还完了贷款。

郑培坤(图片来源:多彩贵州网)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郑培坤成立了岑巩县双农牧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和技术服务。几年下来,十里八乡都知道塔山村有一个会养猪的“牛人”。见到养猪收益不少,本村的、邻村的都跑过来学习,整个村庄也开始活跃起来。与此同时,郑培坤还结对帮扶村里有劳动能力和愿意从事产业发展的贫困户,按成本价供给猪苗和饲料,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平均每户一年可增收8000余元。“大学生有技术、懂市场、有诚信,我们相信他。”村民郑尔松说,在郑培坤的带动和指导下,他养猪、卖酒,一年收入有10多万元。

如今,郑培坤早已将猪场从小做到大,建成年出栏25000头生猪的智能化标准养殖场。乡亲们在他的带动下都大力发展养殖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这些年,郑培坤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面对赞誉,郑培坤说:“既然回来了,我就要干一辈子,这里是我的家乡,有我的产业和事业,我要为这份产业和事业负责,更要为乡亲们负责!”

(综合自新京报、光明日报、多彩贵州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