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扎根边疆近70年,终生致力于绵羊育种事业。
他扎根边疆近70年,终生致力于绵羊育种事业;他首次建立了中国美利奴(军垦型)“三级繁育体系”,开辟了中国超细毛羊育种的先河;他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国绵羊基因库,填补了国家多项空白;他被业界誉为“中国细毛羊之父”。
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羊与羊毛学专家、绵羊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2023年6月11日,刘守仁院士与世长辞,享年89岁。
刘守仁 图片来源:中新网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到最艰苦的地方,干最艰苦的工作。”1955年,21岁的刘守仁从南京农学院(现为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在志愿书上写下这段话后,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紫泥泉种羊场,成为一名畜牧技术员。
年轻时的刘守仁。 新疆农垦科学院供图
“新疆有许多天然牧场,是你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最好去处!”父母临别时的祝福和期望刘守仁深埋于心。住地窝子、吃苞谷杂粮……初到紫泥泉种羊场,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乐在其中。
紫泥泉种羊场成立之初,并无“种羊”可言,牧工们放养的多是属于粗毛羊的土种羊。这种羊所产的羊毛只能用来捻粗绳、擀毡子。当时国家急需细毛羊,用其细毛作纺织毛料,但国内没有培育出来,只能依赖国外进口。而细毛羊育种界培育新品种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
“国家急需好羊毛,哪能等上100年!”身为畜牧技术员的刘守仁下定决心要解决这项难题。
在种羊场的一间土屋里,刘守仁开始实验,要把从苏联引进的阿勒泰细毛羊羊皮“披”在土种羊身上。为了尽快掌握细毛羊的繁育技术,刘守仁把家搬到了草原深处,长年居住在帐篷里,后来干脆住在牧民家里。白天,他早早起床跟着牧民扬鞭放牧,赶上产羔季就整晚蹲在羊圈里帮忙接生,甚至把刚出生的小羊羔放进自己的被窝里排胎粪。
厚帽子、皮筒子、腰间一根毛绳子,昔日的文弱书生变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牧羊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从不相信良种细毛羊只能生长在别国土地上!”刘守仁始终坚守信念。
没有实验室,就拿墨水瓶当试管,铁皮、竹片当实验工具,放大镜当显微镜,刘守仁瞪大眼睛细数1平方厘米有多少根羊毛,一数就是三四个小时,直到头晕眼花、泪水不断……由于过度劳累导致抵抗力下降,刘守仁感染了布鲁氏菌病,开始发高烧,后来双腿肿痛,并影响到脊椎。但他没有放弃,继续攻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8年,刘守仁领衔的科研团队只用了13年就培育出真正属于中国的细毛羊优良品种“军垦细毛羊”,结束了我国没有细毛羊的历史。
刘守仁与超细毛羊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阶段性的成果并没有让刘守仁停止探索的脚步。细毛羊的羊毛品质尽管达到了国际标准,但离当时的澳洲羊毛仍有不小的差距。
1972年,为了让自己培育的军垦细毛羊成为世界上叫得响的良种细毛羊品种,刘守仁又开始尝试进行新的杂交育种。
几年下来,刘守仁调查整理了6万多个数据,理清了阿尔泰羊的五代谱系,做了数不清的杂交实验。
寒来暑往,默默耕耘。刘守仁先后培育出中国细毛羊两个新品种、9个新品系。创立了“血亲级进育种”“品种品系齐育并进”“三级繁育体系”“综合特培”等育种新方法,缩短了科研和育种周期,其科研创新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累计向25个省份输送优质种羊32万只,创造经济效益50多亿元。
由于贡献突出,1999年,刘守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用一生守护“火”与“光”
在刘守仁的倡议下,新疆农垦科学院于2000年成立了胚胎工程实验室和基因工程实验室,2007年组建了体细胞克隆实验室。2016年,以刘守仁为首席科学家的省部共建绵羊遗传改良与健康养殖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该院。
为了让年轻人尽快成长,刘守仁为实验室每个人量身定制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具体到每个月要做什么、学习哪些知识、参与哪些实验项目、哪些方面还有待加强……很快,一批年轻人就可以独当一面。
“刘守仁院士非常注重培养人才,遇到他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今年64岁的石国庆感慨道。石国庆是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也是刘守仁的弟子。
从零硕士、零博士到如今较为完整的硕、博人才架构,刘守仁用各种方式不断推进新疆农垦科学院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团队建设,因为他知道,这才是绵羊育种未来与希望的保证。
做选择不易,更不易的是,用一生守护一个选择!年轻时,刘守仁毅然奔赴边疆,都说他心中有火,眼中有光。火,就是青春理想,光,就是高尚信仰。“他燃烧了自己,成就了别人,我们永远缅怀他。”师从刘守仁近20年的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杨华哽咽着说。
(综合中新网、新华网、澎湃新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