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全:花10万小时解决“垃圾处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勤学苦练 练就“火眼金睛”1983年,19岁的郭玉全考入北京一家琉璃河水泥厂,成为一名普通的水泥输送工,“来厂里工作的原因很简单,我想学一门技术。

“土专家”李杰:矿山井下设备的“神医华佗”

经过总结经验和教训,2015年李杰又一次代表集团参加“冀中能源杯”第六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百名高手中脱颖而出,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由于缺乏参加...

陈亨利:“猛虎教官”演绎军魂

陈亨利在执行任务中刚柔并济的“猛虎教官”“陈亨利是我们大队的‘王牌’,他有着丰富的带兵实战经验,哪怕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也能让参训队员化被动训练为主动训练。从不搞特殊化的陈亨...

走出硝烟 他用16万小时书写“老兵新传”

枪林弹雨 他冲在前线1928年,朱再保出生在湖南岳阳一个贫苦人家,家中一贫如洗,祖父、父亲去世后只能借债安葬。这一晚,朱再保所在部队有1000多名官兵英勇牺牲。1949年底,朱再保入了团。朱再...

白立华:让中外友谊之花永久绽放

一次,一位学员得了急性阑尾炎,在医院时,白立华一直陪在学员身边,还特意为学员做了一碗他们家乡的美食。”是白立华的座右铭。

保铮:“顶天立地”让雷达动目标显示数字化

会议讨论中,大部分人倾向于仿制,但保铮认为,法国的雷达信号处理器方案并不完美,我们应该以数字动目标显示器的研制为契机,自己研制一个通用性强、结构简单、能解决当时国产雷达动目标显...

洪家光:匠心铸战鹰 磨砺书传奇

原本干粗加工的洪家光开始承担精密加工的任务,利用业务时间牵头研制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可周围人并不看好。其中,有一个刀具,可以抠到直径4毫米的小孔。走进中国航发黎明公...

他是中国舰载机首飞第一人,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高速飞行的战机,必须精准地落在甲板上4根阻拦索之间,每根阻拦索间隔12米,有效着陆区域仅有36米,超过1毫米就是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90岁的特级教师于漪:用语言黏住学生

当教育功利化的现象愈演愈烈,家长忙于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校忙于抓学校升学率的时候,于漪形象而精辟地提出了“育人”和“育分”的理论,呼吁要让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和重智轻德...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形象代言人”

​我们用最原始的肢体语言,在工作现场手舞足蹈的为巴基斯坦工作人员演示、操作、讲解。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每个环节、每个步骤,中方人员都亲自做,手把手教,不厌其烦!

在这里,他们向世界诠释中国担当!

“你们专业的素质、严明的纪律、精良的装备和高效的指挥体系在联合国所有任务区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法里德·扎里夫对中国防暴队员的称赞。

“顶碗皇后”夏菊花:把吃苦留给自己 把美好留给人民

从单手顶到双手顶,从单层单飞燕到双层双飞燕,继而又从拐子顶到衔水转顶,最后由脚面夹碗发展到倒立型柔顶。专家们公认的这一系列高难度技术动作,她只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在20岁时学成,令...

最坚强的翅膀是热爱——雪线信使其美多吉

人在,邮件在!这是铁律。往返雪线邮路的每一位邮车驾驶员都清楚,野外紧急情况下,可以烧掉任何东西保护自己,除了一样东西,那就是邮件。因为,他们送的,就是信!

大草原上有一位法官叫“青春”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的一名基层法官,35年来,蒋青春虽经风雨坎坷,但收获更多的还是“阳光”,也正是这些“阳光”激励着他在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征程上不断探索。

屠呦呦自述:190次失败后的转折

青蒿素治疗疟疾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完全的成功,那么,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我和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

央视网故事号

央视网是中国网络电视台旗下互联网站业务,也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以视频为特色,以互动和移动服务为基础,以特色产品和独家观点为核心,面向全球、多终端、立体化的新闻信息共享平台。

故事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