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琢磨”一颗珍珠

  • 故事人物
    • 沈志荣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浙江省
    • 湖州市
    • 德清县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新华每日电讯
  • 发表时间
    • 2025-11-19

沈志荣是欧诗漫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多年来,他立志要让中国珍珠从籍籍无名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如今,欧诗漫珍珠年产值超70亿元,这背后,凝缩着沈志荣五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

10月31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仪式”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授予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奖牌。

接过奖牌,77岁的沈志荣心潮澎湃。

沈志荣是欧诗漫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多年来,他立志要让中国珍珠从籍籍无名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如今,欧诗漫珍珠年产值超70亿元,这背后,凝缩着沈志荣五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

技术攻坚

湖州市德清县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带,河港纵横、漾荡密布、水质优良,特别适合淡水蚌的生长繁殖,自古便是珍珠养殖的要地。

1967年,19岁的沈志荣开始研究人工育珠。无专家可询,无教材可依,沈志荣手中仅有的,是老渔工带回的几件简陋工具和三张字迹模糊的油印图纸。

沈志荣(右一)在生产车间检查产品质量。受访者供图

路在何方?唯有躬身实践。他与两位同伴组成“摸蚌小组”,在河水中摸索探寻,历时3月,捞出上千只河蚌。他还守在河畔,观察河蚌呼吸的微妙规律,给河蚌“动手术”——在蚌壳开合的瞬间完成“植珠”。

“那感觉,好像在显微镜下飞针走线,分秒必争。”沈志荣回忆道。

失败如影随形,但他从每一次挫折中总结经验。他发现,气温稳定在20摄氏度时“手术”成功率最高。一年后,首批人工孕育的珍珠泛出莹莹微光。沈志荣热泪盈眶:“路找到了!”

育珠初成仅是序曲,规模化与高品质养殖才是产业腾飞的双翼。

20世纪70年代,沈志荣发现:小规模养殖的三角帆蚌,其孕育的珍珠光洁润白,品质远胜其他蚌类。然而,大规模繁育三角帆蚌的问题横亘眼前:最适水温、最佳环境、幼虫宿主选择……

他再次一头扎进未知的领域,从水流速度到水温变化,从气候影响到底质条件,事无巨细,反复试验。

1975年,沈志荣团队终于突破“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难题。消息一出,近20个省份的珍珠养殖团队纷至沓来取经。

然而,高密度养殖的阴影随之降临——致命的病毒性蚌瘟病肆虐。沈志荣数十次往返于德清与上海之间,向顶尖专家求教,在条件简陋的实验室里进行接种、检测。接近两年的艰辛求证,他成功研发出防治技术,将濒临崩溃的产业从悬崖边拉回。

二十载光阴磨砺,沈志荣将浙江省的优质珍珠产出率从不足8%提升至70%。

产业报国

沈志荣育珠成功的消息,最令德清县雷甸镇水产村的乡亲们欢欣鼓舞。他毫无保留,将技术倾囊相授。

随着规模扩张,残次珍珠堆积如山。怎么办?1976年,他创办德清县雷甸珍珠粉厂,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生产珍珠粉,成为中国珍珠深加工领域的“破冰者”。

1982年,沈志荣珍珠实验室针对三角帆蚌瘟病进行研究。受访者供图

1979年,一次考察之旅,让沈志荣目睹了日本珍珠产业的大规模与深加工。1982年,他毅然创立浙江珠丽化妆品厂,跨界进军当时尚属“无人区”的珍珠护肤领域。

深加工技术的突破,带动了珍珠价值的升华——珠宝级珍珠仅占总量5%,工艺品级珍珠占15%左右,其余80%通过化妆品、药品等精深加工“物尽其用”,产业链价值得以几何级增长。

1992年,浙江欧诗漫实业总公司应运而生。这不仅有效化解了产业发展的瓶颈,更开创了“珍珠+”多元化发展的崭新图景。

沈志荣的市场洞察力十分敏锐。2006年电商初露锋芒,他便果断布局淘宝;2019年面对市场变局,他力排众议,坚定加码线上渠道——2024年线上商品交易总额突破40亿元,欧诗漫连续5年蝉联国货美白护肤品类榜首。

如今,欧诗漫已发展为集珍珠养殖、科技研发、精深加工、全球销售及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领军企业,年珍珠加工总量近百吨,占全球淡水珍珠总产量的10%。

文化传承

在沈志荣心中,珍珠不仅是商品,更是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的瑰宝。

2016年,德清县委县政府正式启动“德清珍珠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沈志荣带领欧诗漫控股集团倾力协助,修复建设小山寺遗址公园、小山漾珍珠生态养殖基地,筹建珠祖殿,更精心打造了“世界珍珠之源”欧诗漫珍珠文化园景区。这里每年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成为感知源远流长珍珠文化的重要窗口。

十年磨一剑,功成天下知。2025年5月,“德清珍珠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水产养殖类世界级文化遗产。

如今,依托“珍珠+”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养殖、精深加工、科技研发、文化旅游交相辉映,珍珠产业已从单一养殖拓展至美容护肤、健康保健、文化旅游等广阔领域,构建起“产学研游”一体化的繁荣生态。

沈志荣说:“珍珠的价值不仅在于成为珠宝,更在于它能普惠于民。”截至目前,德清珍珠产业带动就业近2万人,形成了“养殖—加工—文旅”深度融合、惠及万家的共富模式。面对当地居民的夸赞,沈志荣总是谦逊地说:“一人富不算富,万家富才是真富。”这颗凝聚匠心的珍珠,已成为照亮共同富裕之路的璀璨明珠。

欧诗漫的崛起,不仅是一个民族品牌的革新,更是中国工匠精神向世界发出的铿锵宣言。诚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艾莎(Aicha Bammoun)评价:“德清珍珠系统为中国传统农业智慧走向国际舞台搭建了新的桥梁,具有示范性意义。”

伫立在小山漾畔,粼粼波光映照着沈志荣欣慰的笑容。掌中的这颗明珠,早已挣脱河蚌的束缚,化作中华匠心的璀璨结晶。(记者 邱犇)

收藏
喜欢|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