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烙笔笔尖轻触椴木板,“嗞嗞”声随即响起,杨新平全神贯注地操控着笔,木板上,胡杨的轮廓逐渐被勾勒出来。谈及与画结缘,他抬头一笑,一口浓重的“兵普”扑面而来。
电烙笔笔尖轻触椴木板,“嗞嗞”声随即响起,杨新平全神贯注地操控着笔,木板上,胡杨的轮廓逐渐被勾勒出来。谈及与画结缘,他抬头一笑,一口浓重的“兵普”扑面而来:“从小在兵团长大,后来偶然见到民间老艺人用火钩子画画,一下就入了迷。说到底,还是心里装着这片土地,想把兵团的故事画出来。”
2025年9月下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记者跟随“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主题宣传活动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4团,聆听了这位“兵二代”的故事。
中工网记者 赵崇富 摄
走进杨新平的工作室,墙上、桌上满是他的烙画作品。“地窝子是兵团初创时期最常见的住所,往地下挖个坑,上面搭些木料和草坯,就是最早的家。”他指着一幅《地窝子的春天》说:“地窝子虽小,却承载着兵团的整个未来。”
杨新平生于兵团、长于兵团。父母一辈子在这里屯垦戍边,他自己也曾开着拖拉机耕种、护边。为了谋生,他曾北漂打工。后来,他以兵团为题材创作的烙画《守望》在全国非遗展上获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赵铁信点醒了他:“你要回到兵团去,把兵团的故事收集起来,那儿是独一无二的。”杨新平当即变卖家当返回兵团,投身兵团题材创作。
多年来,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套彩烙画传承人、兵团劳动模范,杨新平创作了《凯歌进新疆》《地窝子的春天》《团场记忆》《军垦辉煌70年》等400余幅现代套彩烙画作品。这些倾注心血的创作,不仅承载着兵团的历史记忆,更透过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烙痕,生动诠释了兵团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如今,杨新平不仅持续创作,更着力推动套彩烙画的教学推广。他带领学生研习技艺,在兵团多所学校设立传习点,还推动这门技艺进一步入选非遗名录。他说,烙画虽未大红大紫,却已流传三千年,“我要把兵团故事、新时代兵团人的发展理念融入烙画中,使这门艺术成为传播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的重要载体。”